創見未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創見未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本傑明‧莫瑟寫的 桑塔格 和雷貝嘉‧索爾尼的 黑暗中的希望: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企業價值提升之研究-以創見資訊科技公司為例也說明:... 但其同時存在有同業間彼此產品差異性不大,未來競爭更趨激烈。 ... 三、創見資訊MVA 與EVA 相關性分析中得知的相關性高達0.80326,由此得知EVA變化對MVA 變化有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衛城出版 和行人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連勇智所指導 楊貞翎的 中國金融業場景金融案例分析 (2017),提出創見未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場景金融、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互聯網金融、數位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經學研究所 黃忠天所指導 蘇泓萌的 雷思齊易學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雷思齊、易圖通變、易筮通變、易經的重點而找出了 創見未來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世界都想聽你說:台上的聚焦說話術,30個簡報×演講×面試 ...則補充:那麼,在你未來有所作為時,所有曾經被你公開感謝與稱讚的人,也都會義無反顧地出現、幫你 ... 將創見以書籍的形式呈現,讓著作成為最吸引人的名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創見未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桑塔格

為了解決創見未來的問題,作者本傑明‧莫瑟 這樣論述:

★二○二○年普立茲傳記文學獎 得獎鉅著★ ☆蘇珊.桑塔格生平最完整重要傳記☆ 她的著述,犀利而挑釁,引領思辨, 永遠地改變了我們「看見」事物的方式。 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桑塔格為「看見」事物、 「看見」自我真貌而掙扎的一生。   「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   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   ——蘇珊.桑塔格   「……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桑塔格〕,   而這本傳記讓她繼續挑釁地活著……」   ——《衛報》書評   蘇珊.桑塔格出生在一九三三年的紐約。父母是立陶宛與波蘭猶太人的後裔,兩人婚後曾經短暫居住在中國,但父親在中國時死於肺結核病,使得母

親因而必須孤身踏上漫長的旅途回到美國。桑塔格的母親美麗優雅,但一生深受不安全感所苦。   桑塔格非常早就展現出不凡的聰穎天賦。生活在如她母親這般受困的大人當中,她憑藉超齡早熟的閱讀,讓自己進入到文學、藝術、哲學的世界。十八歲就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並被選為學術菁英團體Phi Beta Kappa的一員。大學畢業後,桑塔格首先在學院從事教學,但很快地,她便重新定義了二十世紀「作家」所能發揮的巨大文化影響力。   一九六○年代起,桑塔格陸續發表小說、評論。她以一種全新的語言、全新的光芒照亮了當時文化界的天空。對於美國高雅文化圈的圈內人而言,桑塔格是一股嶄新的源頭活水。經她介紹的歐洲作者、小眾藝術家

的名字,與經她描述的作品與現象,幾乎一定會引起關注與討論,成為下一波潮流。   彷彿她總能看見醞釀中的、尚未成形的風暴,指認那還未有名字的事物。她的目光超越高雅文化的圈內與圈外,看見事物的價值,將旁人未能理解的人物或作品帶入文化圈內。很長時間她就是高雅文化的象徵,她的評論代表著支撐起高雅文化的嚴格標準。不僅如此,從《反詮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到《旁觀他人之痛苦》,桑塔格一本又一本觀點精闢的評論集,擴大了人們「看見」的範疇,改變人們「看見」事物的方式。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外人眼中聰明絕頂的桑塔格,私下深受焦慮所苦。她經常感到自己身心分離,羨慕更加憑藉身體與直覺行動的人。經常恐

懼自己「看不見」真正重要的事物。   ★    她的一生中有過許多情人,同性和異性都有,當中不乏政治、藝術、文學、電影各界的名人,當中有些人與她維繫了終其一生獨特的關係。然而,也有不少失戀令她陷入痛苦深淵。   ★    她對「看不見」真相的恐懼,也包括對被冷戰意識形態、被國家宣傳所遮蔽的事物。這使得她走到歷史現場。親自拜訪越戰剛結束的越南,革命後的中國、古巴,贖罪日戰爭時的以色列,走入柏林圍牆倒塌的現場,與內戰中的塞拉耶佛。即使,到了現場,她體驗到另一種遮蔽。   ★    中年之後,她罹患癌症,在病榻上以親身經歷對疾病進行了省思。她無法停止意識到自己、意識到世界,於是便不斷去理解那意

識,意識背後的機制。   ★    她是他人眼中菁英文化圈的局內人,卻時時感到自己是無法獲得安慰的局外人。   這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性,對自己在世間的存在有無盡的焦慮。她的文字總能如一根劃亮的火柴般照亮夜空,令人們看見原本看不見的。但是她自身無法安住在被照亮的範圍。   然而她的一生,也讓我們看見一個長久浸淫在藝術與美學中的人生。她反抗想像力的貧瘠。擁抱思辨與審美,拒絕平庸,毫無保留地欣賞她喜愛的藝術家與作家,將他們不為大眾所知的獨特向讀者揭露。在人生的最後,她曾說:「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   本傑明.莫瑟的《桑塔格》,是截至

目前,關於蘇珊.桑塔格這位二十世紀文化界巨擘最為全面、整體的傳記。莫瑟進行了大量驚人的研究,不但深入檔案資料,更追索桑塔格的腳步,在世界各地採訪了曾直接或間接接觸過、曾談論過或未曾公開談論過她的人,從而描繪出了桑塔格精彩豐富的一生,與她複雜的性格與面貌。也因此,本書榮獲二○二○年普立茲獎殊榮。 本書特色   1. 蘇珊‧桑塔格大概是最能代表二十世紀美國知識分子的人物,甚至是探訪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鑰匙。閱讀她的一生,我們也是在閱讀這個時代何以成為如此的樣貌。也一如法國的西蒙‧德‧波娃,以及德國的漢娜‧鄂蘭,美國的蘇珊‧桑塔格,同樣替女性與所有少數族群樹立了一個前行者的典範、想像,帶來更豐富多

元的聲音與視角,以及可能性。她的生命經驗,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2. 書中附有兩部分、總共三十二頁的圖片頁,栩栩呈現桑塔格的生命階段,以及影響她生命的人、事、物。其中更有許多圖片是她畢生珍藏,如今典藏於UCLA,一般市面難以見得,十分珍貴。   3. 桑塔格的著作,如《反詮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旁觀他人之痛苦》,在臺灣至今也都在相關討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本傳記,一方面能讓人理解這些著作誕生的脈絡,作者也將之與桑塔格本人的日記、生平進行比對、評析,藉此,勢必能對這些論述有更深刻的反思。 得獎紀錄   ☆榮獲二○二○年普立茲獎。   ☆獲《西雅圖時報》、《歐普拉雜誌》選入

年度最佳書籍。   ☆入圍美國筆會傳記獎,倫巴達文學獎最後名單。 各方讚譽,齊聲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但唐謨(影評人)   宋欣穎(電影導演、編劇、作家)   李屏瑤(作家)   李桐豪(記者、作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柯裕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紀大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所副教授)   紀金慶(國立海洋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許菁芳(作家)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詹宏志(作家)   聞天祥(影評人)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蔡詩萍(作家、廣播

主持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各界評論   「蘇珊 ‧ 桑塔格揭竿挑戰美學傳統,提出坎普(camp)概念,掀起普普藝術的風潮,成為同志的最愛。這位改變美國文化的公共知識份子,到底如何『成為蘇珊‧桑塔格』?其實她冷靜與距離感的外表,隱藏著炙烈的矛盾,甚至一輩子都不願公開的秘密,原來她喜愛的是女人。與衛城出版的《成為西蒙波娃》並列閱讀,可以看到這一世紀菁英女性建立自我的掙扎與突破。」──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想像一個沒有蘇珊.桑塔格貢獻的美國文化,已經很困難;而很快地,要在沒有班傑明.莫瑟對桑塔格的描述下想像她的

人生,也會是一樣的困難。像桑塔格這樣非凡的一生,需要一本非凡的傳記。現在,這個需要已經被精闢地、奢侈地達成了。」──麥可.康寧漢,普立茲獎得主、小說《時時刻刻》作者   「莫瑟的成就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書中涵蓋了對傳主非凡的了解,她所處的環境,她的作品,她的想法,她的朋友和家人,美麗的散文,非凡的洞察,了解她被驅策的情感生活與她如恆星般的知性生活的能力。」──蕾貝嘉.索爾尼,《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黑暗中的希望: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作者   「一本驚人的、令人愛不釋手的書,可說是蘇珊.桑塔格傳記的定本了。我想像不出還會需要關於她人生的另一本書。」──西格麗德.努涅

斯,《摯友》作者   「非常傑出……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而這本傳記讓她繼續挑釁地活著:喜歡爭論,任性恣意,經常是對的,總是有趣的,鼓舞著我們在自己的遊戲中更加升級,因為我們看著她在她的遊戲中超凡攻頂。」——《衛報》   「這是一本里程碑式的傳記,首次在這位無人可比的文化界重量級人物過世之後,重新將她介紹給大眾。」——《紐約時報》   「極度引人入勝,從頭到尾充滿洞察……本書將這位偉岸的知識界發電廠——她無可抵擋、令人畏懼,也經常在作品中頑強地不近人情——再次帶回到她人生的尺度……非常迷人。」——《新共和》   「非常迷人……莫瑟的桑塔格傳記,是一本有關桑塔格的導讀,也

是有關桑塔格所想要的、與背後原因的導讀,更是對這個既激發桑塔格靈感、又與桑塔格不斷鬥爭的世界的導讀。」——《洛杉磯時報》   「這是一本技巧成熟,敘事活潑,且進行了驚人的研究的書,整體而言,既沒有為傳主洗白,也沒有訓斥她:它努力讓讀者看見桑塔格,正如她的本貌,是一個複雜的人。〔莫瑟〕栩栩如生地寫出一個由許多碎片構成、決心要在時代中留下印記的女人,並令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她的那些碎片——傲慢,焦慮,與她所達成的!真正是不簡單的成就!」——《紐約時報書評》   「深具說服力與啟發性……達成了一本傳記真正應該做的:豐富了我們對傳主的認識。」──《洛杉磯書評》   「劃時代的紀念碑之作,而又兼具

優雅。」──《大西洋月刊》   「〔桑塔格〕是狂熱的,熱烈的,受到驅策的,慷慨大方的,自戀的,如神祇般威嚴的,遲鈍的,令人瘋狂的,有時可愛但是不是那麼令人容易喜歡。莫瑟擁有足夠的自信與博學,能在一本傳記中把所有這些相反矛盾的面向呈現在一起,足以與傳主的尺度相稱。他也是一個充滿天分,具有同理心的寫作者。」──《泰晤士報文化副刊》

創見未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The new Audi e-tron建議售價】

Audi e-tron 50 quattro S line NT 304萬元
Audi e-tron 55 quattro advanced NT 325萬元
Audi e-tron 55 quattro S line NT 343萬元

【The new Audi e-tron Sportback建議售價】

Audi e-tron Sportback 50 quattro S line NT 318萬元
Audi e-tron Sportback 55 quattro S line NT 357萬元

中國金融業場景金融案例分析

為了解決創見未來的問題,作者楊貞翎 這樣論述: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帶動台灣許多銀行積極轉型,從本國銀行在國外設立分支之統計得知中國為海外第一大市場,又得知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快速,迫使中國傳統金融業的快速轉型,故欲以中國傳統金融業轉型現況作為研究目的,並聚焦於大多銀行業所採用的場景金融模式,就發展現況與應用策略進行研究。 銀行數位化過程中逐漸以線上場景做為主要接觸客戶之方式,提供銀行服務比銀行本身重要。因應此數位化結論,中國互聯網提出場景金融一概念與之對應。場景金融為在不同場景下滿足消費者該場景之金融服務,具有形成決策閉環、重視消費者體驗與滿足長尾市場之特性,當企業完整布局場景金融時,可建立獨立生態圈,由該場景提供用戶所有的服務。用

戶逐漸在生態圈中提高黏著度與轉換成本,企業除擁有大量客戶基礎,能完整擁有用戶的所有數據,進而對其精準行銷。 理解場景金融之優勢後,本篇主要分析中國的招商銀行與平安銀行的場景金融應用現況,將客戶分成 B 端與 C 端客戶探討,並針對所有布局場景分析其優勢與發展意涵,最後釐清出傳統銀行業發展場景金融之發展步驟與考量方式。

黑暗中的希望: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

為了解決創見未來的問題,作者雷貝嘉‧索爾尼 這樣論述:

  作者是美國當代最著名振聾發聵之聲的其中一人、最富創思與洞見、言辭最便給之文化批判家之一   本書影響美國社運分子十多年,好評推出第三版   亞馬遜4.4顆星好評;衛報、紐約客、約翰‧伯格(John Berger)推薦   關於起身推動改變,甘地曾說過:   「起初,他們忽視你。接著,他們嘲笑你。然後,他們打你。然後你贏了。」   社會運動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多少人們在其中熱血澎湃、哀傷心死。但面對看似暗無天日的未來,其實有許多令人能鼓起勇氣的光芒,藏在少被述說的成功案例當中。這些案例之所以被忽視,有的是因為地處偏遠、有的是跨越的時間幅度太長,更有的當下看起來失敗了,但啟發了後人勇敢站

出來採取行動,進而推動翻天覆地、擴及全球的改變。   細數這些案例,雷貝嘉‧索爾尼發現它們背後所訴說的「希望」就是未來改變的契機。索爾尼足夠老成智慧,不會把希望當成是美好未來的承諾,而是附帶轉變可能性的複雜未來。正因未來不能預知,所以更有許多行動空間。不認定自己人微言輕、也不輕易死心絕望,持續採取行動就是人們能推倒柏林圍牆、能占領華爾街、也能串聯包括南極在內的七大洲一起抗議全球化的原因。   索爾尼廣讀環保、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歷史,加上汲取數十年親身參與社運的歷練,寫出鼓舞人心的《黑暗中的希望》,最初於2004年出版,隨即對美國社運圈深具影響力,如今增補前言與後記的2016年新版終於翻譯引

介進入台灣,在人們已經逐漸了解權利要靠自己上街捍衛的現今,想必能帶來許多借鏡。 國外佳評如潮------   對於疲於奔命的活動份子和社運份子而言,這本是終極爽書……直鑽人心,沉思社運與希望之真諦。—《衛報》   雷貝嘉‧索爾尼從當代深蔭裡採集希望的碩果,一次又一次奔過來,奉獻給你我,並且要讀者謹記,希望並非明天的保證,而是今天行動能源的引信。—約翰‧伯格(John Berger),布克獎得主,《觀看的方式》作者   《黑暗中的希望》令我的人生改觀。在酸風遍野、世人政局絕望的年代,本書的原版提供參與運動的範本,令我至今仍珍惜不棄。在當前,氣候、種族、經濟正義運動的風氣席捲全球之際,本書

傳達的訊息比原版更切合時局。憑著無以倫比的氣勢與發人省思的態度,雷貝嘉‧索爾尼提醒我們,社會改革的進程無從預料。儘管障礙繁多,我們不能漠視深層變革不是不可能的任務。本書雖薄,真實力量卻不容小覷,能提供援助、活水、燃料、熱火,期許正義戰士為更好的明天奮鬥。」—亞絲卓‧泰勒(Astra Taylor),《人民平臺》(The People’s Platform)作者。   你能想像毒舌藝人瓊‧瑞佛斯(Joan Rivers)和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混合體的模樣嗎?我本來也無法想像,直到我認識雷貝嘉‧索爾尼……雷貝嘉‧索爾尼是不折不扣的運動份子—在核試場以身試法,去西雅圖

阻撓世貿組織開會,都有她的身影。她也是不折不扣的知識份子特約撰稿人,是比特約更稀有的物種,能靠一篇又一篇博大精深的論述維持生計。— 《新聞日報》(Newsday)   雷貝嘉‧索爾尼是國家文學瑰寶,以哲學詩人的口吻與性靈慇切報導地方人民心聲。世上不公不義的現象很多,書寫這些現象的人繁不勝數,但她與眾不同,能以樂觀的筆調抒發深藏於史料的信念。本書不僅能帶給你希望,更能賦予你迎接未來戰役的熱忱。—亞當‧霍克柴爾德(Adam Hochschild),《King Leopold’s Ghost》作者   藉《黑暗中的希望》,雷貝嘉‧索爾尼起而捍衛希望,思路明晰而發人深省,是我在此議題上至今僅見的佳

作。本書輕薄有力,誕生於布希政府揮軍伊拉克之際,卻在往後十年間更貼近時局、加倍嗆辣。—Brainpickings.org部落格主瑪莉雅‧波普瓦(Maria Popova)   雷貝嘉‧索爾尼是有感而發的觀察家,亦是熱血澎湃的史學家,是為當代最富創思與洞見、言辭最便給之文化批判家之一。在她至今最殷切的批判裡,她一一呈現常被草根運動界漠視的重大成就。雷貝嘉‧索爾尼舉的例子包括美國黑人民運與柏林圍牆倒塌等廣為研究的革命,更重要的是,她也著墨於近年的斬獲,例如內華達核試場抗議成功、薩帕塔民族解放軍暴動、反企業全球化運動、反對伊拉克戰爭的「全球空前抗議聲浪」,更以黃石公園狼群復育和洛杉磯河復原為例,闡

述生態方面的成就帶來希望曙光。雷貝嘉‧索爾尼盛讚不眠不休的幕後工作者和街頭勇士追求正義、維護環境,內容美妙地呼應了斯塔茲‧特克爾(Studs Terkel,普立茲獎得主)的《Hope Dies Last》,幫助讀者更明瞭個人、美國人、世界公民之定位。—《書單雜誌》(Booklist)   套一句作者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週年的感想而言,這本薄書「路途曲折,充滿境遇、反動、實現。」最近以《Rivers of Shadows》榮獲NBCC評論獎的雷貝嘉‧索爾尼,遍舉各地和各種議題的例證,隨手檢視左翼抗議運動的現況。許多進步派運動份子的世界觀陰鬱,甚至怕末日將至,雷貝嘉‧索爾尼不願接受這種觀點,反

而列舉近年來的例子,歌頌希望與樂觀主義。書中的例證包括薩帕塔主義帶動的原住民意識復興、西雅圖和坎昆發生的世貿組織抗議活動、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引發的全球示威、以及較冷門的幾場小抗爭。索爾尼以動聽的文字強調,和一般人觀念相反的是,今日的異議行動宛如晨鐘,參與性高,其生命力其實更旺盛。本質而言,運動份子的行動屈居權勢位階邊緣,面對看似無足輕重的事物時,往往看不見行動的威力。她的目的基本上是「剷除導致許多社運派躑躇不前的先入為主之見。」—《出版人週刊》 激昂推薦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苗博雅 評論人/相對論編輯|溫朗東 《觀看的方式》作者|約翰.伯格   作者簡介 雷貝嘉‧索

爾尼 Rebecca Solnit   兼具作家、史家、社運份子身分的雷貝嘉‧索爾尼著有十八本書,主題涵蓋環保、景觀、社群、文藝、政治、希望、記憶,作品包括《The Faraway Nearby》、《A Paradise Built in Hell》、《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浪遊之歌》(Wanderlust)、《Men Explain Things to Me》、《River of Shadows》(本書獲得古根漢獎、國家書評獎、Lannan文學獎)、以及舊金山和紐奧良兩市的詮釋地圖集。雷貝嘉‧索爾尼從幼稚園開始接受加州公立學校教育,一路攻讀到研究所

,目前是Harper雜誌的特約編輯,時常投稿《衛報》。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非小說譯作包括《走音天后》、《在世界與我之間》、《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宙斯的女兒》、《蘭花賊》等﹔文學譯作包括《苦甜曼哈頓》、《面紗》、《戰山風情畫》、《野火》、《重生》三部曲、《十二月十日》、《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馭電人》、《大騙局》、《數位密碼》、《冷月

》、《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書。 二〇一五年三版前言  希望的礎石 第一章    望進黑暗 第二章    敗北之時 第三章 勝利的果實 第四章 虛望(false hope)與動不動絕望(easy despair) 第五章 黑影史 第六章 千禧年降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 第七章 千禧年降臨: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 第八章 千禧年降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九章 千禧年降臨: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 第十章 千禧年降臨:二〇〇三年二月十五日 第十一章 改變對變局的憧憬 第十二章 直接行動行不行 第十三章 另類史天使 第十四章 威而剛助馴鹿 第十五章 掃除天堂裡的地獄 第十六章

跨越鴻溝 第十七章 意識形態浪潮過後 另名:時代的變遷 第十八章 全球在地化  另名:地方變遷 第十九章 大如三個德州的一場夢 第二十章 疑慮 第二十一章 前進世界中心 回顧 市井小民的傑出成就(二〇〇九年) 事事順心﹐事事不如願(二〇一四年) 回首與前瞻 後記 謝詞 後註 界定專有名詞 書目 第一章 望進黑暗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六個月,全歐洲生靈塗炭,在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這天,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日記裡寫下,「未來好黑暗,而整體而言,我認為,未來最好黑黑暗暗。」她對黑暗的定義似乎是「莫測高深」,而非可怕。我們常把這兩種定義混為一談,不然就是把未來的未知性轉為確

切的事物,以符合我們滿腔的恐懼感,因此無法再前進一步。然而,一次又一次,世上發生遠比世界末日更怪的事。 二十年前,誰能料到蘇聯解體、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有誰夢想到曼德拉(Nelson Mandela)竟能在轉型後的南非當上總統?誰能預見原住民運動風起雲湧的一天?在這時代,薩帕塔民族解放軍(Zapatista)在墨西哥南部的抗爭只不過是最具代表性的行動。四十年前,誰能料到非白人、非男性、非異性戀者能翻身,也能開誠布公探討權力、大自然、經濟、生態? 有些時候,時局令人覺得,黑暗的不僅是未來,連目前也顯得黑暗:很少人承認當前的世界已歷經劇變而轉型。變因不只有全球暖化和資金全球化等夢魘,也包含自由公義

的美夢,更包含著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變因。我們順應變局,隨波逐流,不加以論斷,也忘了文化的改變有多大。二○○三年夏,聯邦最高法院發表大幅度支持同志權利的裁決,隨即在二○○四年底,拒絕複審麻州最高法院支持同婚權利的判決。若在幾十年前,沒有人能料到最高法院會做出如此裁決。歷年來的觀念轉變如何積沙成塔,如何經年累月才促成這兩項判例?因此,你我一方面必須期許夢想有成真的一天,另一方面也需要承認,世界的變動仍將超出想像力的範疇。

雷思齊易學研究

為了解決創見未來的問題,作者蘇泓萌 這樣論述:

摘要 本論文嘗試研究雷思齊的釋《易》方式,《易圖通變》及《易筮通變》這兩本書中的《易》學思維。雷思齊為宋末元初的學者,曾任天師道龍虎山的經學講師,治學方式為儒道兼通。後人對於這個時代的《易》學研究偏少,關於雷思齊的專書不超過五本,所以這個議題很值得研究。本論文除了可以了解雷思齊在河圖洛書的觀點與卜筮之道的思維外,還可以提供初步的管道觀察宋末元初《易》學與哲學上的成就。雷思齊最獨特的觀點,就是圖書之中只有河圖,但沒有洛書,而且圖為九;河圖之數為四十,因為虛數隱藏其中,雷思齊還重組河圖衍化天地變化,一方面顯示道法自然的觀點,另一方面突顯強烈的企圖心。整體來說,雷思齊的《易》學發展是根基於過

往學術的積累加上環境因素的推波助瀾,才能有這樣的專業,在過往圖書學派、禨祥宗與玄學清談的基礎上,融合陰陽五行與太極觀點,還有兩宋時期的書院風氣與活字印刷術的塑造下,《易》學思維比起過往學者,更得以整合儒、道兩家,加上雷思齊本人以簡御繁的企圖心,在哲學領域與圖書之學能有不少自己的創見。未來的研究方向則可以在比較幾位大碩的觀點下著手,另外可以了解內丹修練理論的影響,更深入瞭解宋末的卜筮之法,還有跨朝代的美學虛實觀點在繪畫領域的比較。關鍵字:雷思齊 易圖通變 易筮通變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