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字體網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刺青字體網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evinHearne寫的 鋼鐵德魯伊(1-4):獵殺索爾之章 和方梓勳、陳嘉恩、柯夏智、何潔賢、北島的 詞與世界(二十本詩選套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ig 字型也說明:94種Instagram的英文字型草寫轉換複製.,網站內有26個英文字母的字型轉換,文字包括黑體字、特殊字、藝術字、刺青字、可愛字型等。 Instagram 字体– 工具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蓋亞 和香港中文大學所出版 。

臺中技術學院 商業設計系碩士班 林承謙所指導 康紋菊的 臺灣潮流品牌T-shirt之時尚風格探究 (2010),提出刺青字體網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銷經營、視覺符碼、圖像策略、明星藝人、流行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商業設計研究所 瓦歷斯‧拉拜所指導 王依琳的 另類精神─次文化刊物編排設計創作 (2008),提出因為有 刊物、編排設計、次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刺青字體網站的解答。

最後網站Font To Tattoo 刺青字體網站,線上查詢模擬刺青文字則補充:刺青字體網站 的網站有很多,但是我就只推薦這一款,它可以線上模擬並轉換出不同樣式的刺青文字,比較偏向古老的哥德式刺青文字,只要輸入英文母就能夠快速的模擬。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刺青字體網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鋼鐵德魯伊(1-4):獵殺索爾之章

為了解決刺青字體網站的問題,作者KevinHearne 這樣論述:

  德魯伊是古代智慧的守護者,   在凱爾特神話中,具有穿梭各神域的超能力……   而他是世界上僅存的德魯伊,也肯定是最難殺死的人。   因為在神的追獵下,他已經活了21個世紀!   ☆2011全美最暢銷奇幻新人王   ☆紐約時報暢銷榜   ☆亞馬遜網路書店發燒奇幻小說   ☆空降尼爾森公信榜排行   ☆《出版人週刊》強力推薦   ☆中文版首集連續八週高踞誠品書店暢銷榜   凱文‧赫恩是幽默機智的出色說書人。在本書中,他用合理的解釋把各神話傳說巧妙織進故事之中,創造出一個令讀者覺得異常熟悉卻又高度原創的世界。本書出版後在美國引起熱烈迴響,銷售長紅,每一集都躍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鋼鐵德魯伊》魔力十足,立下全新的奇幻里程碑! 《鋼鐵德魯伊1:追獵》   通常有人問我多大年紀時,我總是說21,   如果他們因此以為我21歲,而不是21個世紀,該不能算我説謊吧!?   阿提克斯是世上僅存的一名德魯伊,在亞歷桑納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經營神祕學書店,閒暇時會化身為動物,與他的愛爾蘭獵狼犬一起奔跑狩獵。他的鄰居和顧客以為這個渾身刺青的愛爾蘭小夥子只有二十一歲——不過他其實已經活了二十一個世紀,親身參與過許多歷史事件。他們更不知道:他能自大地擷取力量,自由往來各文化的神域異界,並擁有一把鋒利無比的魔法劍富拉蓋拉——解惑者。   不幸的是,有位凱爾特神祇想要那把劍,而他已

經獵殺阿提克斯好幾個世紀。現在這個固執的神終於查出他的下落,而阿提克斯則不想再逃避了。他需要幫助——法力強大的女巫團、有暴力傾向的死亡女神、他的吸血鬼和狼人律師團隊、常鬥嘴的好夥伴獵犬,以及傳統愛爾蘭好運的幫助——才能教訓這個凱爾特神祇,自邪惡力量的追獵中逃出生天…… 《鋼鐵德魯伊2:魔咒》   我是世界上僅存的德魯伊,獨自行走人間已21個世紀⋯⋯   阿提克斯‧歐蘇利文是最後的德魯伊,在擺平宿敵凱爾特愛神之後,他在亞歷桑納的平靜生活隨即變調。   許多原本沒交情的神明與超自然掮客,紛紛找上門要他當打手,身邊的吸血鬼律師邀他獵殺北歐雷神索爾,合作的女巫團要他處理羅馬酒神女祭司,而美國原

住民的土狼神則逼他解決會吃人的墮落天使。還有詭異的拉比與神父雙人組,挑上這個時間點不斷試探,危險萬分的凱爾特女神們更是攪亂了一池春水⋯⋯   分身乏術之際,還有個最大的問題在等著他——一整團與惡魔結盟的魔咒女巫,看準這個超自然權力大洗牌的時機,悄悄伸出了魔掌;與女巫團關係密切的阿提克斯相關人等也成了攻擊標靶。   為了守護身邊的朋友與好夥伴獵犬,阿提克斯只好帶著他的魔劍,以及所有可能的後援,準備來一場終極狩獵! 《鋼鐵德魯伊3:神鎚》   女海妖唯一尚未成真的預言:   「白鬍子在俄國吃兔肉聊海蛇之後13年,世界將會陷入火海。」   活過兩千年的最後德魯伊阿提克斯,正在面對至今為止最

可怕的爛攤子。為了解決酒神女祭司和魔咒女巫,他欠了一堆人情。於是,他必須入侵北歐神域阿斯加德,偷取一顆青春女神的金蘋果;還要幫他的律師李夫.海加森組一個團隊找雷神索爾算總帳——這個北歐雷神是個很混蛋的神,他毀掉了無數人生,並要為許多無辜生命的凋零負責。   但事情的複雜性遠超出他的預料。吸血鬼地盤爭奪戰一觸即發,俄羅斯女巫獵人「上帝之鎚」也找上門來;耶穌更現身忠告,千萬不要蹚這渾水,因為這可能是最後倒數的開端,一旦命運的劇本被改寫,不論是德魯伊阿提克斯,或這整個世界,都沒有多少機會能存活下來…… 《鋼鐵德魯伊4:圈套》   要三倍小心騙徒神。   他們就像洶湧水道上的濺水,   將自己的

快樂濺灑在無辜之人身上。   文案正文:   因為刺殺了雷神索爾,阿提克斯惹毛了北歐諸神與世界各國的雷神。於是,阿提克斯決定詐死,還要搞得轟轟烈烈、人盡皆知。為了完成這場騙局,他與美國原住民騙徒神凱歐帝做了個交易,存活了二十一個世紀的德魯伊一腳踏入美國原住民神的地盤。   本以為詐死後能夠高枕無憂,但是麻煩接踵而來,欠凱歐帝的人情債、北歐死亡女神與地獄犬、邪惡原住     民變形者⋯⋯當阿提克斯被這一切搞得分身乏術時,意想不到的背叛更悄悄找上門來,世上最後的德魯伊(以及他的狗)是否能夠平安逃過這一劫? 這個系列更是廣受各家媒體好評:   「赫恩自稱漫畫宅,將自己對那些帥呆傢伙們痛扁邪

惡壞蛋的熱愛,轉變為一流的都會奇幻出道作。」——《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重點書評   「赫恩是個幽默機智的出色說書人⋯⋯本書可說是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加上吉姆.布契的《巫師神探》。」——SFF World 書評   「強大的現代英雄,擁有古老祕密、累積了二十一個世紀的求生智慧⋯⋯以活潑的敘事口吻⋯⋯一部旁徵博引的都會奇幻冒險。」——《學校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融合了現代背景與神話,令人愛不釋手、歡笑不斷的喜劇。」——阿利‧馬麥爾(Ari Marmell),奇幻作家   「這個風趣幽默的新奇幻系列在故事中融入凱爾特神話還有一

個思想前衛的遠古德魯伊。」——凱莉‧梅丁(Kelly Meding),奇幻作家   「凱文‧赫恩為古老神話注入新意,創造出一個異常熟悉又高度原創的世界。」——妮可‧琵勒(Nicole Peeler),奇幻作家   「赫恩用合理的解釋把神話巧妙織進故事之中,這是部超級都會奇幻。」——哈莉葉.克勞斯納(Harriet Klausner),著名書評與專欄作家   「這是我近年讀過最棒的都會/超自然奇幻。節奏緊湊、詼諧又機智、神話使用得當,這是為厭煩了狼人與吸血鬼的奇幻讀者而生的作品。喜愛吉姆.布契、哈利.康諾利⋯⋯或尼爾.蓋曼《美國眾神》的讀者們一定會很享受這本書。極度推薦!」——Graspi

ng for the Wind 網站書評   「如果你喜愛幽默有趣的都會奇幻,那《鋼鐵德魯伊》是你的菜。如果你喜歡豐富精彩的都會奇幻,更該拿起《鋼鐵德魯伊》,以及凱文.赫恩未來出版的任何東西。」——SciFi Mafia 網站書評   「在這部有趣而高度不敬的作品裡,赫恩創造了一連串節奏飛快的動作戲與唇槍舌戰。」——《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赫恩的文筆充滿速度感又精準⋯⋯《魔咒》浸滿了魔法,而且棒呆了。實在很難找到更棒的小說!」——My Bookish Ways 網站書評   「《魔咒》裡笑料不斷⋯⋯讀這本書臉上很難不掛著微笑。」——Blood of

the Muse 網站書評   「我愛、愛、愛死這系列了,而《神鎚》鐵定是目前最棒的一本⋯⋯到最後大戰之前,你會忍不住用曲速翻頁,但仍然翻得不夠快!」——My Bookish Ways 網站書評   「在第三集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鋼鐵德魯伊冒險裡⋯⋯赫恩給了我們活潑情節與酷斃的動作場面,書迷鐵定會很興奮!」——《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重點書評   「《圈套》結合了前幾集有趣的觀點,也給了這個英雄傳奇一個讓人激動的黑暗轉折⋯⋯絕妙的新章序幕,讓人加倍期待下一集。」——Fantasy Book Critic 網站書評   「帶來超棒的情節、超幽默的敘述,超有趣的動

作派小說。」——The Founding Fields 網站書評

臺灣潮流品牌T-shirt之時尚風格探究

為了解決刺青字體網站的問題,作者康紋菊 這樣論述:

全球金融海嘯衝擊與各產業消彌之際,因應流行文化的新興產業―潮流品牌,競爭力卻逆勢成長,形成消費市場上的新勢力,加上資訊傳播之快,所以潮流品牌開始影響著時下產品的風格,並衍生專屬潮流品牌的流行文化,而此現象正揭櫫了潮流品牌領導流行之時代來臨。再者,臺灣潮流品牌近來順勢而生,因著不同文化的融入及多方元素的增加,致使其潮流品牌的設計獨樹一幟。因此,本研究將透過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藉潮流品牌之源由探究,瞭解其發展脈絡,並分析探究潮牌T-shirt視覺符碼的設計手法與內容表現。另外,藉由深度訪談法以及問卷調查法,探究潮流品牌帶動流行的因素與深受消費者喜愛之原因。故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茲

分為三部分:第一,藉由文獻的蒐集、整理與歸納,探究潮流品牌的源起與發展;第二,闡釋亞洲地區的日本、香港與臺灣之潮流品牌T-shirt的設計情形、風格表現與精神意涵;第三,藉由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潮流品牌T-shirt之流行形象塑造與時尚風格成形的分析探究。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歸納與分析潮流品牌T-shirt的源起、發展與興盛之歷程,釐清臺灣潮流品牌主理人的創作思維與行銷經營,並得知其形象塑造之方式,與消費者展現自身時尚風格的依據。最後,依研究歸納提出建議,以作為引領臺灣未來潮流品牌T-shirt創立、設計與行銷經營的借鏡。本研究將研究過程與議題劃分成五大章節來闡述與呈現。第一章為緒論的部分

,含括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研究方法與執行架構。重點在於論述現今社會文化在資訊發達的時代下,形塑了潮流品牌T-shirt的消費市場掘起,進而推演至潮流品牌T-shirt視覺符碼、行銷經營與流行狀況的探討,以瞭解潮流品牌T-shirt的消費趨勢。第二章則將潮流品牌的流行視為社會現象的一環,聚焦於文化、服裝以及潮流品牌的源起等文獻資料的探討,依此建構潮流品牌T-shirt風格與流行的理論背景。第三章則為時下潮流品牌T-shirt設計手法之介紹,以及日本、香港、臺灣與潮流品牌T-shirt視覺符碼設計手法之分析與比較,藉由彼此的比較與對照,歸納出日本、香港、臺灣潮流品牌

T-shirt視覺符碼的異同。第四章則為採用文獻分析法來進行剖析論述,並配合設計者之深度訪談以及消費者之問卷調查,期許將文獻分析所得與實際訪談調查所得相互結合、印證,藉此以歸納出潮流品牌T-shirt設計師如何設計潮T、引領潮流;以及瞭解消費者對於時下潮流品牌T-shirt的圖像策略、設計手法之喜好與消費心理狀態之探究,釐清消費者如何決定自我的時尚風格,並透過兩者所得結果進行交相比對,分析出設計師與消費者對潮流品牌T-shirt之偏好與看法,以釐清兩族群認知之異同。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歸納與統合前面四章節所闡述,彙整本研究訪談潮流品牌T-shirt主理人或設計師所得結果與消費者之問卷調查內

容,歸納出兩者對於潮流品牌T-shirt的看法與偏好,以及未來的前景與發展。本研究於結論的部分,依據綜合歸納、分析、闡釋、訪談、問卷調查等研究過程,發現臺灣潮流品牌T-shirt的時尚風格塑造的成功因素主要是歸功以下三點:(1)成立背景的恰到好處;(2)行銷經營策略的成功;(3)品牌精神與理念的差異與定位。至於臺灣潮流品牌T-shirt的時尚風格探究,藉由本研究之調查結果,可以歸結出以下三點:(1)臺灣潮流品牌T-shirt時尚風格的成形,消費族群是以青少年為主,而且關注流行的女性消費者居多,但是近年來男性追求打扮的風氣也逐漸成形、成熟,因此,未來亦可以男性消費者為設計之考量。(2)臺灣潮流品

牌T-shirt時尚風格的成功,主要是因消費者喜歡潮流品牌T-shirt的設計,而其設計的創新主要來自於圖像策略的展現,諸如3D插畫技巧、大的字體,以及設計手法的獨特,例如塗鴉和擬真等,兩者交相運用帶來新穎與有趣的視覺符碼,倘若價格與品質方面能夠以物美價廉的策略販售,想必未來應該能夠引起另一股臺灣潮流品牌T-shirt時尚風格的風潮。(3)潮流品牌T-shirt雖藉由明星藝人帶動風潮,但是自創之小眾的潮流品牌倘若有獨特的設計與出眾的理念,於潮流品牌市場仍可佔有一席之地,是否具有明星藝人之光環加持,或者是否有財團強力支撐,顯然均不是潮流品牌T-shirt創立的必要條件。然而,藉由研究過程,除了發

現潮流品牌T-shirt流行形象與時尚風格的成功之因,亦發掘了潮流品牌T-shirt未來可能面臨的狀況及待解決之問題,本研究彙整為以下三點內容:(1)圖像策略與設計手法的再創新。(2)品牌精神、理念與風格的建立。(3)擅用網路資訊時代的應用。以此三點作為研究建議與研究方向,供未來從事相關學術研究之研究者,或者從事潮流品牌T-shirt設計之設計者作為參考。

詞與世界(二十本詩選套裝)

為了解決刺青字體網站的問題,作者方梓勳、陳嘉恩、柯夏智、何潔賢、北島 這樣論述:

  Edited by Gilbert Fong, Shelby Chan, Lucas Klein, and Bei Dao, The World of Words twenty-volume set is an extended edition of the single-volume The World of Words. It comprises twenty pocket off-prints encased in a fine paper box, each containing more selected works by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poets included in the single volume, accompanied by English and/or Chinese translations. The goal of The World of Words collection is to disseminate and make accessible the best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etry through high quality translations by outstanding translators. Each of the t

wenty volumes can be purchased separately.   此套盒裝叢書是《WORDS & THE WORLD詞與世界》單本詩歌合集的延伸版本。叢書由二十本袖珍版詩選組成,分別收錄二十位國際享負盛名的詩人的精選作品。每冊詩選可獨立購買。 作者簡介 瑪麗婭.巴蘭達   1962年生於墨西哥城。已出版十餘部詩集與八部兒童文學作品。近作為2010年出版的詩作選集《貧瘠的海》(詩歌選集)。曾獲獎項包括墨西哥的阿瓜斯卡連特國家詩歌獎與西班牙馬德裡城市拉丁美洲詩歌獎。詩作被翻譯為英語、法語、德語、葡萄牙語和土耳其語,並選登於多本美國雜誌如《芝加哥評論》、美國詩年刊(Z

oland Poetry)、《波士頓評論》、《圓周》、《華盛頓廣場》等,同時也被收入詩歌合集如《連接線:墨西哥新詩》(Sarabande出版社)與《可逆轉的紀念碑:當代墨西哥詩歌》(Copper Canyon出版社)。 雷寄思.邦維希諾   生於1955年,現居於聖保羅。迄今已創作十二部詩集,翻譯了多部詩集並主編一部面向美國讀者的巴西當代詩歌選集。其詩作張力十足,激情飽滿,講究以技巧來營造詩意,既盈溢自然意象,也對城市空間,尤其是聖保羅,進行了反烏托邦式的刻畫。其作品包括詩集選《迄今為止》、詩集《孤頁》、《蝴蝶的骨骸》、《33首詩》、《更多伴侶》、《宇宙的內疚》,兒童讀物《詞語動物園》。作品《

之間》還配以多位插畫家如蘇珊.比、漢姆拉.阿巴斯、荷西.伊羅拉與塔佳娜.多爾的作品。詩歌作品曾被多位詩壇名家(包括邁克.帕爾瑪、羅伯特.克瑞利等人)譯成英文,收入名為《蝕》的詩集(2000年由Green Interger出版社出版)。他還翻譯主編了阿根廷詩人歐利維利奧.吉隆多的作品,並曾翻譯法國詩人儒勒.拉弗格、美國詩人羅伯特.克瑞利、查爾斯.伯恩斯坦、邁克.帕爾瑪、道格拉斯.梅舍利,以及中國詩人北島和姚風的詩作。并編輯了巴西本土作家保羅.雷明斯基的書信集以及卡洛斯.特魯蒙德.德.安德拉德、德西奧.皮納塔里、若昂.德.梅洛.內托的作品集。他與查爾斯.伯恩斯坦和奧迪勒.西斯那羅斯共同擔任Sibi

la雜誌的主編,其網址為regisbonvicino.com.br/ ,也可以於跨文化詩歌網站PennSound上找到他的個人主頁。 陳克華   一九六一年生於台灣省花蓮市,山東省汶上縣人。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眼科副教授。曾獲得文學獎多次包括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出版詩集、散文、小說、影評等逾卅冊,歌詞創作百餘首,並多次展出其繪畫及攝影作品,其詩集英文、德文及日文譯本將於2011年出版。 阿爾卡季.德拉戈莫申科   1946年2月3日生於德國波茨坦市,1969年後居於俄國聖彼得堡市。1978年獲安德烈貝利獨立文學獎,發表於「磷火」(Phospor)詩歌網站上的詩歌獲

得“電子文本獎”,1993年獲得「後現代文化」(PMC)獎, 2009年獲得「狙擊手銀子彈」 國際文學獎。他將眾多著名詩人如林.賀金年、約翰.阿什伯利、羅伯特.克瑞利、查爾斯.歐爾森、邁克.帕爾瑪、艾略特.溫伯格、巴雷特.沃騰等人的詩歌翻譯為俄文,並主編了《當代美國詩歌俄譯選集》與《當代新西蘭詩歌選集》。曾於聖彼得堡州立大學哲學系任教,並曾在美國、加拿大多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其中包括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大學、紐約大學及其布法羅分校。目前任教於聖彼得堡大學與美國巴德學院合辦的斯莫爾尼人文藝術與科學學院。 零雨   臺灣臺北人,臺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碩士。1991年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曾任《現代詩》主編,並為《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   1993年她以〈特技家族〉一詩,獲得年度詩獎。2004年她應邀參加鹿特丹國際詩歌節,現任教於宜蘭大學。   著有詩集:《城的連作》(1990)、《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1992)、《特技家族》(1996)、《木冬詠歌集》(1999)、《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2006)、《我正前往你》(2010)等。   零雨的詩往往從歷史、哲學、神話中取材,反映了人類生存的處境。 羅智成   1955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碩士、博士班肄業。   曾任報社副總編輯、電台台長、雜誌及出版社發行人,也擔任過台北市政府新聞處處長

、香港光華中心主任。並任教於大學中文系。   作品以詩、散文和遊記為主;風格強烈,知性、感性兼具,以精確、細膩的語法著稱,以觀察力和想像力見長,對新一代詩人有極大的影響力。   主要出版作品有:詩集《畫冊》、《光之書》、《傾斜之書》、《擲地無聲書》、《寶寶之書》、《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夢中邊陲》、《地球之島》,散文集《M湖書簡》《亞熱帶習作》、《泥炭紀》等。 白江.馬突爾   1968年9月14日生於位於土耳其東南西臺古城馬拉什的一個阿勒維.庫爾德族家庭。曾在安哥拉大學修讀法律,但從未執業。求學期間曾在多本文學期刊發表詩作。她的詩歌被評為『黑暗和神秘』。她的充滿異教意象的巫術詩歌曾經引

起極大的關注,內容在時態上脫離當下,回歸過去,回到她的出生地和家鄉的大自然和生活中。1996年出版的第一本專輯《嘯嘯風聲響徹大宅》曾獲得多個文學獎。之後出版的詩集,包括1999年的《神絕不可窺見我手寫的字體》及2002年的《月亮撫養的兒子》和《在他的沙漠中》都受到廣泛的稱許。她的詩歌曾被翻譯成十七種語言。2008年三月出版的《阿伯拉罕的告別》被評論家喻為是馬突爾最優秀的作品,靈感來自數千年來的Sufi傳統,並成功地創造出自我的本體和個人的神話。2010年出版的《命運的海洋》收集了Mehmet Gunyeli在伊斯坦布爾和安哥拉著名畫廊展出過的攝影作品。她最新的作品《望過山背後》於2011年二月

出版,是她第一本的散文集。 保羅.穆爾頓   1951年生於北愛爾蘭阿馬郡,曾於阿馬郡及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接受教育。1973至1986年間曾在駐貝爾法斯特的英國廣播公司任職電臺及電視製作人。自1987年居於紐約,於普林斯頓大學當Howard G.B. Clark ’21教授,亦是路易士藝術中心的創辦主席。1999至2004 年間於牛頓大學任職詩學教授。2007年獲報章《紐約人》聘任為詩歌部編輯。穆耳頓主要的詩集包括《新氣候》(1973)、《騾子》(1977)、《布朗利為何離去》(1980),《Quoof》(1983)、《遇見英國》(1987)、《瑪鐸的神

秘故事》(1990)、《智利編年史》(1994)、《乾草》(1998)、《1968至1998年詩集》 (2001)、《梅沙與砂礫》(2002)、《馬緯度》(2006)和《馬嘎》(2010).   穆耳頓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士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並於2008 年獲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近年獲得的獎項包括1994年的艾略特詩歌獎、1997年的愛爾蘭時代詩歌獎、2003年的普立茲詩歌獎、2003年國際葛里芬獎、2004年美國愛爾蘭基金文學獎、及2004年的莎士比亞獎,以推崇他『從歐洲英語世界帶給歐洲文化的貢獻』。 維瓦克.那拉揚南   1972年生於印度一個泰米爾家庭。曾於多個國家學習和工作,

包括贊比亞、印度、南非和美國。他的詩集有《普遍的海岸》(2006)及即將出版的《蘇柏馬尼安先生》;詩作和散文都在網上廣為流傳及發行,並收錄在最近的文集如《Bloodaxe當代印度詩選》(英國Bloodaxe出版社,2008)及《新世紀語言:中東及亞洲各地當代詩選》(W.W.Norton出版社,2008)。除出版著作外,那拉揚南還發掘不同的閱讀和演繹方式;他曾嘗試把詩歌與其他形式融合,以進行科技、形體空間、動作、特定場景詩歌和與受眾溝通等實驗。那拉揚南現居於新德里,是印度註冊國際刊物和文學機構Almost Island的編輯之一。 托馬斯.薩拉蒙   1941年生於薩格勒布(現克羅地亞共和國首都

),現居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為東歐先鋒詩人的主要代表,被公認為斯洛文尼亞當代最傑出的詩人。25歲出版首部個人詩集《撲克》便獲得關注。其鮮明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受到眾多美國詩人尊崇。其作品被翻譯為19種文字,37部詩集中有9部被翻譯為英文。近作包括《那兒是手,那兒是乾旱的椅子》(Counterpath出版社2009年英譯版,由托馬斯.凱恩等人翻譯)、《藍色的塔》(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社2011年英譯版,由邁克爾.比金斯翻譯)、《給我兄弟的書》(Harcourt出版社2006年英譯版,由克裡斯托弗.梅裡爾等人翻譯)、《撲克》(Ugly Duckling 出版社2

003年與2008年英譯版,由喬書亞.貝克曼翻譯)、《劃船》(ARC出版社2006年英譯版,由喬書亞.貝克曼翻譯)、以及《森林與聖杯》(Harcourt出版社2008年英譯版,由布萊恩.亨利翻譯)。薩拉蒙獲獎無數,包括斯洛文尼亞藝術家最高榮譽獎(Preseren Award)、斯洛文尼亞作家協會年度詩人獎(Jenko Award)、美國小型出版社最佳年度文學作品獎(The Pushcart Prize)、德國明斯特市舉辦的2007年度歐洲詩歌獎、馬其頓共和國2009年舉辦的斯圖加詩歌之夜“金色花環”獎、2003年意大利的裡雅斯特市舉辦的「滿潮獎」(Altamarea Prize)、2004年羅

馬尼亞科斯坦匝市舉辦的詩歌節大獎。薩拉蒙為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富布萊特學者、愛荷華國際寫作項目成員、斯洛文尼亞駐紐約領事館文化參贊,並於美國開展不定期的教學。2008年春,擔任美國裡奇蒙大學創意寫作特邀教授與傑出住校作家,2011年於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米切納中心任教。 西爾克.朔伊爾曼   生於1973年,現居於德國奧芬巴赫市。曾於法蘭克福、萊比錫及巴黎修讀戲劇與文學。她的詩歌、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曾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曾獲得多個獎項和獎金。2001 年她的處女專輯《海鷗二重唱的一天》榮獲享負盛名的雷昂斯.雷納獎(Leonce-und-Lena-Preis),她亦迅

速被喻為德國年輕一代作家中最具潛質的新秀。除了2004 年出版的《宇宙間最溫柔之處》和2007年的《冬季一夜之間降臨》兩本詩集外,朔伊爾曼的作品還包括短篇小說集《富有的姑娘》(2005)、備受推崇的《陪伴狗和狼的時刻》(2007)和最新的作品《行為上海》(2011)兩部長篇小說。 谷川俊太郎 Shuntaro Tanikawa   1931年生於東京,為著名哲學家谷川 徹三的獨生子,日本最富盛名的當代詩人之一。高中畢業後,決定不再升學。於1952年出版首部個人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隨後創作近70部詩作集,並囊括日本各大文學獎。並從事散文、廣播與電影劇本、兒童圖書的創作,曾翻譯《鵝媽媽童謠》

,長期擔任《花生漫畫》連載的翻譯工作。曾在美國、愛爾蘭、英國及中國朗誦詩作,多部詩集被譯為英文,如《二十億光年的孤獨》(1996年英譯版)、《62首十四行詩》(1975年原文版,1992年英譯版)、《關於愛》(1995年原文版,2003年英譯版)、《寂靜伴我》(1968年原文版,1975年英譯版)、《午夜廚房我只想與你傾談》(1975年原文版,1980年英譯版)、《定義》(1975年原文版,1992年英譯版)、《可口可樂課程》(1980年原文版,1986年英譯版)、《天天的地圖》(1982年原文版,1996年英譯版)、《憂鬱順流而下》(1988年原文版,1988年英譯版)、《赤裸》(1988年

原文版、1996年英譯版)、《關於贈人以詩》(1991年原文版,2005年英譯版)、《不諳世故》(1993年原文版,2004年英譯版)及《極簡》(2002年原文版,2002年英譯版)。英文版《谷川俊太郎詩選》於1983年在美國出版,《谷川俊太郎:詩作選》於1998年在英國出版。近作《鍾情》(SUKI)出版於2006年5月。 田原   詩人、文學博士。1965年生於河南漯河,90年代初赴日留學,現在日本國立東北大學任教。先後出版過《田原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等五本詩集。在台灣、中國國內和美國獲得過華文詩歌文學獎。2001年用日語創作的三首現代詩獲日本第一屆「留學生文學獎」。在日本出版

有日語詩集《岸的誕生》(思潮社2004年)和《石頭的記憶》(思潮社2009年),後者獲日本2010年度第60屆「H氏詩歌大獎」。主編有日文版《谷川俊太郎詩選集》(集英社文庫版三卷2005年)。在國內、新加坡、香港翻譯出版有《谷川俊太郎詩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異邦人──□井喬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春的臨終──谷川俊太郎詩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發表有中、短篇小說和大量的日語論文。編選有兩冊日文版《中國新生代詩人詩選》(竹內新 譯、詩學社2004年)等。出版有文論集《谷川俊太郎論》(岩波書店2010年)等。 王良和(1963-)   原籍浙江紹興,在香港

出生。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副教授。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著有詩集《驚髮》、《柚燈》、《火中之磨》、《樹根頌》、《尚未誕生》、《時間問題》;散文集《秋水》、《山水之間》、《魚話》;小說集《魚咒》;評論集《余光中、黃國彬論》、《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 卡洛琳.賴特   出生於阿肯色州歐薩克,現居羅德島,任教於布朗大學。著作超過十餘本,2010年近作《人在人間:有關她的日子的小書》(One With Others: a little book of her days)獲國家圖書評

論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2009年作品《上升,下降,懸空》(Rising, Falling, Hovering) 獲2009年國際格裡芬詩歌獎(International Griffin Poetry Prize)。她與攝影家迪波拉.勒斯特共同出版了《一個大自我:路易士安納的囚徒》(One Big Self: Prisoners of Louisiana) ,獲杜克大學的紀錄片研究中心的朗格.泰勒獎(Lange-Taylor Prize)。獲華萊士基金會學術獎金,賴特舉辦了名為「走進阿肯色之書(Walk-in Book of Arkansa

s)」的多媒體展覽,在她出生的阿肯色州巡迴展出。2004年獲麥克亞瑟學者稱號,2005年獲羅伯特.克瑞利獎。 西川   詩人、隨筆作家、翻譯家,1963年生於江蘇,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現為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古典文學教授。系美國艾奧瓦大學2002年訪問學者、紐約大學2007年附屬訪問教授、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2009年奧賴恩訪問藝術家、香港浸會大學2010年訪問作家。西川出版有四部詩集、兩部隨筆集、一部論著、一部詩文選、一部詩劇,另外還翻譯有龐德、博爾赫斯、米沃什等人的作品。其詩歌和文章被收入多種選集並被廣泛翻譯。曾獲1994年現代漢詩獎、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奇伯格獎修金、2

001年魯迅文學獎、2003年莊重文文學獎、1999年德國魏瑪全球論文競賽十佳獎等。 姚風   1958年生於北京,現居澳門,任教於澳門大學葡文系。發表過大量詩歌、翻譯和隨筆作品。著有中文和葡文詩集《寫在風的翅膀上》、《一條地平線,兩種風景》、《黑夜與我一起躺下》、《遠方之歌》、《當魚閉上眼睛》,譯作有《葡萄牙現代詩選》、《澳門中葡詩歌選》、《安德拉德詩選》、《中國當代十詩人作品選》等十餘部。2004年獲得第十四屆“柔剛詩歌獎”。2006年獲葡萄牙總統頒授「聖地亞哥寶劍勛章」。2009 年曾舉辦名為“於斯”的裝置展覽。 葉輝   作家、傳媒人。歷任《羅盤》、《大拇指》、《秋螢》、《詩潮》、《文

學世紀》及《小說風》編委,現為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浸會大學哲學系顧問,《字花》、《Stadt城市誌》及《百家》顧問。近著有詩集《在日與夜的夾縫裡》、評論集《Kairos:身體、房子及其他》。《浮城後記》、《水在瓶》、《書寫浮城》、《煙迷你的眼》分獲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第九屆文學雙年獎推薦獎,《新詩地圖私繪本》獲第九屆文學雙年獎。 于堅   1954年生於中國西南高原的城市昆明。他曾經當過十年工人。1984年,他畢業於雲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詩人、作家和紀錄片導演。   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詩六十首》(1989)、《于堅的詩》(2001)、《詩集與圖像》(2003)、散文《棕皮筆記

》(1995)、《人間筆記》(1997)、《於堅集》 5卷 (2004)。   他的紀錄片包括《來自1910的車》、《慢》。   《碧色車站》該片曾經入選2004年的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FIRST APPEARANCE。   在戲劇方面,他曾經參加《與愛滋有關》(北京)、《一個夜晚的談話》(巴黎)的演出和寫作《關於彼岸的一次漢語詞性討論》。 宇向   中國70後重要詩人。曾獲「柔剛詩歌獎」(2002),「宇龍詩歌獎」(2006),「文化中國年度詩歌大獎」(2007)等獎項。宇向的作品「能有效挖掘自身的直覺、痛感和超驗的思維」,在海內外影響廣泛。她的作品包括詩集《哈氣》、《女巫

師》,以及即將推出的詩集《我幾乎看到滾滾塵埃》。她也作為視覺藝術家參加繪畫藝術展覽。她現在居住在山東濟南。

另類精神─次文化刊物編排設計創作

為了解決刺青字體網站的問題,作者王依琳 這樣論述:

摘 要 次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已逐漸受到重視,在多元文化下,次文化包含的範圍相當廣闊,多半以顛覆傳統、與眾不同的形式表現。次文化早在歐美、日本等地掀起波瀾,帶來了無限商機,也為藝術注入新生命。台灣由於接受各方文化的傳播,以及青少年同儕間的影響,而漸漸掀起了「嘻哈」風潮,甚至政府單位近年來也舉辦了次文化的活動,因此次文化在青少年成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創作探討次文化的脈絡,藉由青少年與其所交織的互動轉化為平面的表現,透過視覺的刺激,相較於文字的描述更能產生共鳴。國外已有不少的次文化雜誌,使青少年能夠彼此交流,但觀之國內次文化雜誌,少有多面向介紹,導致出版時間不長,鮮少針對次文

化的內容、視覺設計做研究。因此,本創作希望透過刊物的創作,對青少年正向且充滿發揮空間的引導,對欣賞次文化有更深層的看法為根基。 本創作對象以青少年為主,刊物的內容以青少年所追求及喜愛的部份為主題,分為嘻哈文化(Hip-hop)中的「塗鴉」、「公仔」、「地下樂團」、及次文化運動「滑板」。在視覺設計與編排的部份,整理出大衛‧卡森(David Carson)的破格設計法則及視覺規劃原則─無秩序、不確定性、扭曲變形、雜訊、媚俗、間斷性、多重性、內在,並歸納出視覺規劃精神原則,分為內在表現─宣洩、狂野、空靈、無厘頭;及視覺表現─底紋、衝突、失焦、紛亂。最後創作出一本經過視覺規劃設計、色彩構成及選定

內容,具有獨特精神的青少年次文化刊物─「DEF」。關鍵字:次文化、編排設計、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