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誠人壽合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另外網站康健人壽12月起更名安達外商壽險剩下5家也說明:金管會今(9) 日宣布,核准康健人壽概括承受安達人壽台灣分公司暨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之全部營業、特定資產及負債,合併基準日為今(2022) 年12 月1 日, ...

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黃北豪、周泰華所指導 吳易燁的 外商保險公司在台灣經營策略之探討~以P公司為例 (2016),提出保誠人壽合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經營策略、外商保險公司、訪談法、藍海策略、保險業。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會計學系 馬嘉應 博士、李春成 博士所指導 林秀娟的 探討決定企業併購價值之主要因素 -以個案公司為分析對象 (2016),提出因為有 併購的重點而找出了 保誠人壽合併的解答。

最後網站保誠人壽與中國人壽的合併移轉案的相關疑問則補充:親愛的客戶:您好關於保誠人壽與中國人壽的合併移轉案,目前正在走法定流程(保險公司的合併移轉必須經過主管機關”金管會”以及公平交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保誠人壽合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外商保險公司在台灣經營策略之探討~以P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保誠人壽合併的問題,作者吳易燁 這樣論述:

保險是一種社會安定基金,也就是集合多數人的資金,危險分散,消化損失,以確保經濟生活安定的一種經濟制度,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保險事業之發展,因應經濟環境變遷而有所變革,之前1990年~2006年外商保險公司在台灣的業務快速擴張,然而隨著獲利不如預期,及國際會計準則(IFRS)的改變,影響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讓外商保險公司紛紛退出台灣市場,或被台灣保險公司合併。然而其中一家外商保險P公司的保費收入、經營規模卻逐年擴大,讓筆者想探討該公司的發展與策略。本研究主要透過外商保險公司的高階主管進行深度訪談,希望藉由不同角度的觀察,歸納整理出受訪者對外商在台灣經營策略的觀察及對P公司未來發展的

改善建議。研究發現,P公司可善用其本身具備的優勢,再透過以下三個方面作發展(1)人才培育:堅持精兵制,擴大招募管道、增加優質人力,Fintech人才的召募與培育。(2)商品策略:專注保障型商品,獲得營業利潤,持續開發具特色及競爭力的退休商品。(3)行銷策略:開拓職域市場,善用電子平台作業系統,社群、網路曝光提升公司知名度,持續拓展銀行通路,舊客戶再活化專案,相信以上這些建議對P公司的發展能有助益。關鍵字 : 經營策略、外商保險公司、訪談法、藍海策略、保險業

探討決定企業併購價值之主要因素 -以個案公司為分析對象

為了解決保誠人壽合併的問題,作者林秀娟 這樣論述:

自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不斷面臨嚴峻考驗,因金融體系息息相關,故金融業的國際化程度越高,所受到的衝擊越深,牽連的範圍越廣。尤其近年來外國壽險業因遭受金融海嘯波及,自2008年開始便紛紛退出台灣市場,也為國內金融併購案掀起另一番熱潮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途徑之個案研究法,透過歷史資料收集及財務評估比較分析,主要在探討影響企業出售決策考量因素與談判時影響價格決定之因素,並分別以國內三宗保險業併購個案做為分析。探討(1)中國人壽何以用象徵性1元併購保誠人壽在台主要資產及業務;(2)富邦金控何以用ING安泰人壽公司淨值0.71倍併購,以及(3)台新金控何以用新台幣1億元低於市場之行情併購紐

約人壽?研究結論指出,這三宗併購案件均有部份共同點,就是母公司同為金融海嘯時期受到重創,被併母公司採用的會計準則均為「國際會計準則IFRS」,較台灣採用之保險業會計制度嚴苛許多,以及公司「利差損」問題嚴重,未來有增提責任準備金之需求,買賣雙方對於風險認知有所不同也影響併購之價格,除此之外併購動機主要基於策略及財務綜效方面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