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是內在動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什麼 是內在動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高榮成,申榮俊寫的 任何人都適用的完美學習法 和(美)愛德華•L.德西的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究竟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英語教學研究所 陳月妙博士所指導 張琳的 翻轉教室與因材網對於台灣國小學生理解力和學習動機之影響 (2021),提出什麼 是內在動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英語學習、聽力理解、閱讀理解、學習動機、因材網、翻轉教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余民寧所指導 韓珮華的 數學焦慮與自我概念對動機與成就中介效果之探討:以PISA2003香港資料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內在動機、工具性動機、中介變項、負向壓抑變項、結構方程式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什麼 是內在動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什麼 是內在動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任何人都適用的完美學習法

為了解決什麼 是內在動機的問題,作者高榮成,申榮俊 這樣論述:

★融合《快思慢想》《刻意練習》等多本著作精華的完美學習法 ★韓國暢銷書、讀者高口碑評價   好的學習法,是人生堅實的支柱   跟著博士菁英與超強自學者,擁抱最高效的13堂學習課   兩位作者有著非常不同的經驗,他們網羅全球與學習相關的重要研究,   找出經科學驗證、真正有效的方法,   配合學習上會面臨的煩惱與實際輔導案例,   帶你不斷突破學習的天花板,成長、成功!   學習如果用對了方法,效果相當驚人!!   一位美國自由記者到國際記憶大賽現場採訪,驚訝的發現,得獎者的記憶力真的非常人所能及──15分鐘內能默記背出隨機選出的300個詞彙、5分鐘內能默記背出千位數的亂數數字、能記得

10副亂序撲克牌的排序、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萬位數……簡直是記憶天才。但連著幾屆的記憶大賽冠軍告訴他,「記憶是可以靠學習的,只要你用對方法」。因此他決定報名隔年的大賽,給自己一年時間學習,結果真的贏得了冠軍獎牌!!   透過這個案例可以知道,學習方法如果得當,成效絕對超乎想像的。   任何有心想要活出精采生命的人,本書絕對是你持續成長的最佳參考!   有鑑於此,本書的兩位作者,一位是博士菁英,一位是超強的自學者,決定研究找出最完美有效的學習法,完成一本可以幫助眾人的著作。全書除了以教育學、認知心理學、腦科學、行為經濟學等多方面理論為基礎,也輔導了數千名學生、職場工作者,有些文組的人就業失

敗後,靠著持續學習,以工程師的身分重返職場;有些人從舊領域跨向新領域,得到理想的工作;有些人透過充實的系統化學習,突破自身限制,最終找到自己的夢想。   不論是在學的學生,念文科記不起來,念理科理解不了;   或是職場上班族,面對日新月異的工作環境,必須增強競爭實力;   或是創業者,面臨消費趨勢不斷翻新,必須與時俱進、精益求精;   甚或是自由工作者、為人父母師長、退休人士……只要有心活出精采不退轉的人生,   本書都能成為你持續成長的最佳參考! 名人推薦   ★師大教授張俊彥、年輕學子的生命導師蔡淇華、律師作家許峰源 讚賞推薦

什麼 是內在動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延續前一集的內容,繼續帶你修煉「僧人心態」的寶藏✨
------------------
🌟加入【女子健心療書會】 只需3本書的價格,一年帶你讀完100本精選好書❤️ 7/16(五)之後即將調漲價格!馬上點擊報名連結加入,一起成長:https://pay.weread.com.tw/redirect/bypass/peipei/?channel=podcast
------------------

下集將與你聊聊的內容有⬇️
00:00:00 意圖:注意你的動機是什麼?
00:04:48 活出你的「法」:結合熱情、專長與意義
00:10:32 例行活動:活出有掌控感的每一天
00:14:19 如何駕馭你的「心智」
00:19:57 擺脫「我執」牢籠,獲得自在與解脫
00:22:42 (三)付出:感恩、服務與愛是最強大的心靈解藥
00:25:53 服務:通往有意義生活的直接途徑
00:30:53 書本總結
-------------------------
本集節目由統一陽光贊助,滿75元可使用折扣碼GIRLPOBL5獲得優惠唷!
點擊享聽眾優惠:https://reurl.cc/xgKOYE
-------------------------
✨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讓我能持續創作出更多優質內容給你聽吧❤️
👉🏻贊助連結:https://pay.firstory.me/user/ck7a2gx3ms2vl0873fv7w0gsn
💌訂閱免費健心電子報
👯‍♀️加入女子健心室臉書私密社團

⬇️來這邊找來賓Joyce:
IG【joycehsh.co】https://www.instagram.com/joycehsh.co/?hl=zh-tw
一則茶室官方網站:https://joycehsh.co/
------------------------------------------------------------
👇🏻在其他平台上收聽女子健心室Podcast:
-Firststory:https://reurl.cc/yZpgv2
-Spotify: https://reurl.cc/Mvz9xL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WdOyZy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nzYyjd
-Pressplay、Anchor、Castro、Pocket Cast、Breaker
------------------------------------------------------------
👇🏻其他資源:
臉書私密社團:https://reurl.cc/9EnxNY
粉絲專頁:https://reurl.cc/GVNQyG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girl_power_room/
健心電子報:https://artisanal-pioneer-9065.ck.page/10f6acb1ea
Peipei的新書:https://reurl.cc/Mvz9pk
------------------------------------------------------------
👇🏻聯絡資訊:
歡迎寄信到: 💌 [email protected]
在IG上追蹤我、給我私訊:
🔍Peipei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peipeifitlife/
🔍女子健心室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girl_power_room/

翻轉教室與因材網對於台灣國小學生理解力和學習動機之影響

為了解決什麼 是內在動機的問題,作者張琳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翻轉教室結合因材網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核心英語能力-聽力理解和閱讀理解以及其學習動機的影響。本研究研究對象為東部某國小,全校學生超過一半來自於弱勢家庭,共十五位五年級學生,參與了這項為期十週的研究。 翻轉教室結合因材網的教學成效,是以透過分析受試者成績、問卷和訪談以及目標學校英文老師的觀察回饋與訪談等做為研究資料。研究者透過重整科技化評量(由台灣教育部主辦的測驗。)中和此研究學習內容相關的考古題作為前測和後測,加以評估受試者的聽力與閱讀理解。受試者的前測和後測所得的資料運用魏克遜符號等級檢定(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進行分析;問卷和訪談

的資料則使用質性分析五步驟來處理。綜合以上,資料搜集包含了(1)前測、(2)後測、(3)教師日誌、(4)課堂觀察、(5)每週問卷、(6)總問卷、(7)學生訪談以及(8)教師訪談,以提供更多元且完整的研究觀點。上述多元的研究工具、不同身分的研究者與多樣的數據提供者做為本研究結果三角驗證的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在閱讀部分有顯著進步,相對地,受試者在聽力部分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每週問卷和學生訪談的資料都指出翻轉教室結合因材網對受試者的聽力與閱讀學習有正向的影響。與此同時,本研究建議因材網的學習影片和練習題需多著重在一些受試者常有的學習盲點上,例如:(1)英文單字「臥室」和「廁所」間的差

異和(2)對英文單字「頭髮」的詳細解說。此外,因材網上的學習材料需要更進一步的加深加廣以符合各版本教科書的內容。透過本研究的課程,受試者的學習動機有顯著的進步。在學習動機的六個項目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部分獲得高度的提升,而看法和貢獻程度的部分則有明顯的進步。最後,喜愛程度和自信度在魏克遜符號等級檢定中並未顯示出顯著的差異。綜上所述,翻轉教室結合因材網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是有助益的,但是對聽力理解的效果還須更進一步的調查。而學習動機亦會被翻轉教室結合因材網所激發,特別是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部分。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為了解決什麼 是內在動機的問題,作者(美)愛德華•L.德西 這樣論述:

作為一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壓力和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之間猶豫掙扎?作為一名奮鬥在職場的人士,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慮感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而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作為父母,你是否常常為督促孩子學習而感到疲憊不堪?基於40餘年的科學研究,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告訴我們,陷入以上的生活困境是因為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喪失了內在動機和自主感。 相對于外在的金錢、名聲和社會強加的評價標準,只有在追求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為社會做出貢獻和實現個人成長等內在目標時,人們才能真正滿足內心對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基本心理需要,並依靠內在動機持續激勵自己,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過上真正自主的生

活。在本書中,德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他和研究團隊如何從常見的社會現象出發,使用科學實證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闡明人類動機這一深刻而本質的問題,並對於如何擁有自主的人生以及如何用支援自主的方式激勵他人給出了有益的啟示和建議。 愛德華.L. 德西 ( Edward L. Deci ) 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曾任該校人類動機專案主任。在一項基於引用率和獲獎情況的評選中,德西位列當代最傑出的200位心理學家之中。40餘年來,德西教授持續在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基本心理需求領域開展深入的研究。根據這些研究結果,他與理查.里安(Richard Ryan)共同創建了當代最

有影響力的動機理論之一——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該理論構建了研究人類動機和人格的宏觀框架,並指出滿足個體對自主、勝任和聯結基本需要的環境條件,能夠更好地增強人們的主動性、創造力以及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績效水準。該理論已被廣泛應用於教育、醫療、工作組織、育兒、體育等諸多領域。 理查?弗拉斯特 (Richard Flaste) 《紐約時報》科學和健康版前編輯,其領導的團隊獲得了1987年普利策獎。 推薦序一 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 推薦序二 獎賞會傷人 001 第1章 “但他是老闆”:權威和不滿 自主與控制 // 002 自我的真實性與

疏離 // 005 關係中的不平等 // 008 自我激勵與內在動機 // 010 基於科學方法的動機研究 // 012 第一部分 自主和勝任的重要性 016 第2章 我只是為了錢:關於獎賞和疏離的 早期實驗 內在動機與索瑪拼圖實驗 // 018 獎賞會傷人 // 027 031 第3章 我能決定自己的選擇:個人自主的需要 自主: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一個心理需要 // 031 不聽醫生話的姑媽 // 036 獎賞背後的意圖 // 038 讓支持自主與設定規則共存 // 044 046 第4章 追求體驗還是結果:內在動機與外部控制 內在動機的益處 // 048 外部控制的風險 // 054 反思績

效工資制度 // 057 060 第5章 我能做到:帶著勝任感面對人生挑戰 明確行為與期望之間的聯繫 // 061 有效的條件性獎勵 // 063 勝任: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二個心理需要 // 066 非控制性的讚美 // 069 真正的幸福來自對勝任與自主的共同追求 // 072 用支援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評 // 074 第二部分 人際聯結的作用 078 第6章 走向自我的一致與和諧:發展的內在力量 人類發展的本質 // 080 內在動機與社會環境的互動 // 083 一個厭食症案例 // 086 感知到的勝任與自主 // 088 聯結: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三個心理需要 // 090 093 第7章

 自主地承擔重要但無趣的事: 當社會召喚時 社會價值觀內化的兩種類型:內攝與整合 // 094 模範學生 // 099 健康的內化需要社會支援 // 100 支持自主以促進社會價值觀的整合 // 102 真正的自主要對他人負責 // 106 支持自主不等於縱容 // 107 設定界限不等於苛責 // 111 113 第8章 關於“應該、必須、不得不”的信念: 社會中的自我 內攝形成的虛假自我 // 115 自我捲入:有條件的自我價值過程 // 119 真正的自尊與有條件的自尊 // 122 親密關係中的自主:一條雙行道 // 124           130 第9章 “美國夢”的代價:當社會

問題惡化時 6種人生願望 // 133 養育方式與人生願望導向的建立 // 137 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巨大代價 // 138 個人主義不等於自主 // 140 第三部分 如何實現自主 146 第10章 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如何促進自主 決定做什麼和怎麼做 // 149 設定支持自主的界限 // 154 確立目標和評估績效 // 157 給予獎勵和認可 // 160 識別障礙 // 162 165 第11章 從探索動機開始:促進健康的行為 改變的理由 // 167 不遵守醫囑 // 172 支持患者的自主 // 174 生物-心理-社會方法 // 176 責任和支持自主 // 179 學習支持他人

自主 // 181 183 第12章 擺脫束縛,接納自我:在控制中做到自主 找到特定的支持 // 185 個人和他們的社會環境 // 186 動機的個體差異 // 189 促進自身的發展 // 190 管理自身的體驗 // 193 調節情緒 // 194 管理行為 // 196 技巧的運用 // 200 接納自己 // 202   第四部分 結語 206 第13章 追求自主的意義 內心的自由 // 208 選擇與責任 // 212 217 致謝 218 參考書目 222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 中國有句諺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似乎必須要追求比別

人更高的地位,賺比別人更多的錢,才能獲得快樂,而為了這種所謂的“快樂”,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說法是否本身就是錯的呢?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樂幸福呢?這是不是外界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想法呢? 對於以上問題,本書作者愛德華·L.德西(Edward L. Deci)早已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那麼什麼是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呢? 愛德華·L.德西是社會心理學界知名的學者,他和合作者理查·里安(Richard Ryan)共同提出的自我決定論(sel

f-determination theory),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因此在心理學領域影響很大,而該理論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1969年,德西在還是一名心理學博士生時,就開始癡迷於一個問題:小孩子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往往對外界有著極其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吸收著一切新的知識,渴望探索和學習。可是為什麼到了學校,那麼多的孩子都逐漸喪失了學習的動力? 當時的主流思想是受行為主義主導的,即認為人的行為是被動的,要麼追求獎勵,要麼避免懲罰,而行為動機的缺乏就是因為缺少獎勵,因此老師和家長應該用獎勵的方式

激勵孩子學習。不過,對於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觀察,讓德西對受行為主義主導的信念產生了懷疑,也許人們長期以來的思考方式就錯了:不應該問“我們要如何激勵他人”,而應該問“如何做才能讓人們激勵自己”。 這種讓人主動激勵自己的東西就是內在動機,即人們為自己而做某件事,為了行為本身固有的回報而做某件事。 就像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藝術教師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所說:“畫一幅畫的目的不是為了畫畫—不管這聽起來多麼不合理。如果畫出來了,畫作本身只是一件副產品,可能只是“過去”的一個有用的、有價值的、有趣的標誌。每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背後的目標,都是獲得一種存在的狀態、一種亢奮的狀態、一

個超越尋常的存在時刻。” 當然,作為有數學背景的心理學家,德西對於內在動機的研究和探索沒有停留在概念與哲學思辨的層面,而是運用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在197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德西讓兩組被試在三個不同的環節中玩一種叫作索瑪(Soma)的拼圖遊戲。在第二個環節中,每成功拼出一個圖案,其中一個小組的被試就會得到報酬,另一個小組則沒有。在第三個環節中,兩組被試都不會得到報酬,而令人意外的發現就出現在這個環節。當德西宣佈任務時間到了,讓兩組被試各自單獨在房間裡待一會兒時,在第二個環節中已經獲得報酬的被試往往會去看雜誌,而從未獲得報酬的被試更願意繼續解決拼圖問題。 由此,德西得出

結論,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不僅是獎勵,其他研究者還發現,最後期限、強加的目標、外在的監督和評價都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這與人們常用的激勵策略恰恰相反。 德西的研究在當時引起了很多爭議和討論,當然也讓他在1977年遇到了後來的合作者,他最好的朋友理查·里安。里安具有哲學和精神分析的背景,與德西在數學和實驗心理學方面的背景形成了完美的互補。在人類自主性和動機方面的共同興趣讓兩人一拍即合,很快開始了合作研究,兩人緊密的合作關係持續幾十年,並延續至今。 德西和里安最初的研究聚焦於什麼樣的環境和條件會激發或者損害人們的內在動機。通過研究,他們發現每個

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和聯結(relatedness)。滿足這些需求,特別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在基本心理需求理論的基礎上,德西和里安逐步建立了涵蓋內容更廣的自我決定論,其影響力和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比如在教育過程中如何促進孩子自主學習、遵守規則,在親密關係中伴侶之間如何互相支持對方的自主性,在企業管理領域如何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在個人管理方面如何堅持健康的行為、進行自我改變,等等。 在德西寫作本書的時代,美國社會盛行物質主義,人們對消費有著狂熱的追求,他們

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得到他們日思夜想的休閒和奢侈。然而很多人並沒有實現所謂的“美國夢”,反而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 當然這一問題在當今美國社會仍然存在,而且在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社會也變得越來越常見。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業美滿的中年人,卻壓力重重,在焦慮、抑鬱中掙扎;學習成績優異的名校學生,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感,在茫然困惑中迷失。類似的故事已屢見不鮮。 德西在書中對這些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也許很多人認為,努力追求財富、名譽、地位和美貌這些目標,就是一種只要“按正確的方式”做事就能成功的自由。但德西警告我們,這正是社會在限制我們真正的自主,也就是說,社會環境在向我們灌輸某種價值觀

和規則。 德西指出,當今社會對物質積累的高度重視,使得人們特別容易受到有條件的經濟回報和有條件的愛的控制。現代社會為人們追求期望的結果提供了極大的自主,但矛盾的是,人們的心理自主往往最終受到追求這些結果的限制。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主呢? 德西認為,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動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德西的觀點,也是我想說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實現心靈的自由,幸福最終來自心靈的解放。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數學焦慮與自我概念對動機與成就中介效果之探討:以PISA2003香港資料為例

為了解決什麼 是內在動機的問題,作者韓珮華 這樣論述:

近年來,大型資料庫的建制與分析逐漸成為一種教育研究趨勢,本研究即以PISA 2003資料庫為例,目的是建立影響數學成就的結構方程式模型。在評閱相關文獻後,研究者採用內在動機、工具性動機、數學焦慮、自我概念與數學成就等變項,探討之間的影響關係模型。此外,為使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模型穩定之證據,因此,將有效樣本隨機分割為建模樣本與驗證樣本,進行最終模型的交叉驗證。 據此,本研究首先使用描述性統計以瞭解香港學生的整體表現傾向,其次,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確立研究問卷的信效度,最後,以結構方程式模型建立模型並交叉驗證。資料蒐集對象為香港十五歲之在學學生,有效樣本達4,389位。 依據統計分析結果顯

示,內在動機與工具性動機對數學成就沒有直接影響效果,但是內在動機與工具性動機透過數學焦慮及自我概念對數學成就產生間接影響,本研究歸納出七點結論茲分述如下:1.工具性動機較內在動機更為強烈2.數學焦慮在動機與數學成就間扮演中介變項之性質3.自我概念在動機與數學成就間扮演中介角色4.自我概念在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間扮演中介角色5.在內在動機、工具性動機與數學焦慮中,工具性動機扮演負向壓抑變項角色6.在內在動機、工具性動機與自我概念中,工具性動機扮演負向壓抑變項角色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學實務上及未來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