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診所線上掛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中心診所線上掛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寫的 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網路掛號 - 元復醫院也說明:預約報到注意事項: 1 . 請先持健保卡至掛號櫃台報到。 2 . 截止時間:上午診至11:50 下午診至17 ...

佛光大學 管理學系 張和然所指導 李繼元的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研究 -以宜蘭縣區域教學醫院為例 (2019),提出中心診所線上掛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服務品質、服務接觸、實體環境、服務流程、附屬服務。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 郭淑瑜所指導 鄭雨農的 家庭暴力受暴婦女醫療服務利用與就醫滿意度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家庭暴力、醫療機構、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心診所線上掛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看診時間& 預約掛號 - 虎尾建合診所則補充:雲林虎尾建合診所項目:肝膽胃腸專科、大腸直腸外科、風濕免疫專科、胸腔內科、痔瘡、減重、健檢中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心診所線上掛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

為了解決中心診所線上掛號的問題,作者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 這樣論述:

醜人有救,病人無醫!台灣醫療的大難民時代已經來臨?!   需要動緊急手術卻只能枯等,因為排不到麻醉與執刀醫生。   急診室沒有醫師可值班,所以不再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   護理師一個人得照護二十幾床病人,點滴若是空了請自行處理。   你以為這只是電影或是連續劇的劇情嗎?其實這是真實的醫療現場!   當醫護人員身心的疲累已達使命與心的極限!最終,你也只能祈求上蒼保佑,自己永遠不會生病。   電影「楚門的世界」裡,金凱瑞飾演的楚門最後對著鏡頭說:「萬一你們再也看不到我,先順道早安、午安、晚安。」我想,這也是許多身心疲累已屆極限的醫護人員,想對患者說的話。   據研究顯示

,連續工作超過二十四小時的住院醫師,發生嚴重診斷錯誤是其他醫師的五倍以上,其反應能力與醉漢無異!而台灣的醫療現況是:實習醫學生每周工時可能達112小時,住院醫師甚至是120到130小時。   於是那些年,曾經是醫學院畢業生奮力追求的「四大科」(內外婦兒),如今已是四大皆空,全台婦產科苦找住院醫師,缺35個卻來不到10個,連醫療龍頭台大都只招到1名。反道是「五加皮當道」(五官科與皮膚科),不僅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資深外科醫師轉行,連年輕有為的新血也都紛紛放棄重症科別,改走「醫美」,從此「醜人有救,病人無醫」!而護理荒更是嚴重,就連加薪、加福利也無法挽回節節高昇的離職率,甚至部分醫院改採將病房暫時

關閉或者減床來因應。   醫療大難民時代來臨!是誰造成這樣的現況?   .為什麼醫院明明有空床卻不願接收病人?   .為什麼只是掛個門診卻要等上半天時間?   .你說我或我的親友病情不急,但我就是覺得很不舒服,為什麼不能掛急診?或是明明掛了急診卻要等很久才能看診呢?   .為什麼護理師寧願轉職去賣章魚燒、雞排,也不願作月薪4.6萬的護理工作?   .<希波克拉底斯醫師誓詞>究竟是真心的誓言還是形式?   .沒有醫護會惡意地害死病人,但善意的救助卻導致不好的結果,因此被告是應該的嗎?   .所謂的「人球問題」到底是醫師真的束手無策?還是醫師冷血?還是制度殺人?   .醫護的

防衛性醫療作為是正確的嗎?犧牲病人的權益就可以有效增進醫護的權益嗎?   你知道嗎?一句簡單的「謝謝」,就可以拯救一條即將死去的醫心。   從邱小妹人球案,到最近被吵得沸沸揚揚的台大愛滋器官移植事件,從護理師荒到急診、重症乏人問津的今天,台灣的醫療現場已瀕臨全面崩潰。「醫療崩壞」的後果,絕對是眾人無法承受之痛。但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醫護人員要掛冠求去,為什麼他們要走上街頭爭取醫護勞動權,以及這些事對可能成為患者的你,自身安危與權益的影響。   本書將為您呈現醫療現場的嚴峻實況,讓你了解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現況與真心告白。別忘了,在醫療專業之下,醫護人員也僅是普通人。他們也會累、

會難過、會發生失誤。這並不是說,就可以原諒已發生的一切錯誤,而是我們該就現況進行制度面上的改變,避免讓醫護工時過長、過勞;就醫病雙方心態上作調整,若「視病如親」是醫護人員的義務,那麼「視醫如親」是否也該是患者與患者家屬該有的體貼。你知道嗎?有時候你的一句謝謝,也能拯救一條即將死去的醫心。   提供當代「醫療倫理與法律」研究與教學的實用案例   此外,本書也提供醫病雙方法律上的建議與現行制度應如何改善的策略,希冀透過本書可以讓台灣社會對於「醫療崩壞」一事有更正確且宏觀性的了解,避免被部分非專業的媒體操弄,一知半解或是忽視現況。一旦醫療體系真的澈底崩盤,未來醫生只救醜不救病,那麼這個社會將

付出遠比現在斤斤計較的健保費用更高的代價。 作者簡介 方瑞雯 醫師   家醫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目前執業中。個人自我評價並不是非常有理想衝勁,或胸懷遠大志向的佼佼者。身邊的人都知道:我個性懶散,只要擁有穩定工作以及安靜生活就覺得很不錯。簡言之,我只是一個隨處可見、非常平凡的醫療工作者。   只是有時候會想:假如連這樣的我都能夠站出來試著改變什麼,甚至能夠讓多一點點人願意傾聽我們第一線臨床醫護人員所面臨的困境,那麼,社會上有這麼多有能力、甚至有熱血奉獻的人,改變台灣醫療瀕臨崩壞的未來並不是做不到的事。   改變很難嗎?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改變什麼嗎?或許並不是。當你在網頁上按下一個

讚,當你願意花點時間細讀這一本書,或者願意向其他並不明瞭這一切的人解釋你所看到的,你就是我們同一艘船上共同努力的伙伴——為此我想說聲:謝謝你。 白映俞 醫師   外科醫師,也是家中三歲牛寶寶的好同學。平日從事業餘翻譯及寫作,作品發表於《外科失樂園》網站。 吳佳璇 醫師   精神科醫師,現職台北遠東聯合診所,兼任「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身心門診」。著有《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2010金鼎獎),《戰鬥終了已黃昏》,《浪人醫生日記》及《台灣精神醫療開拓者──葉英□傳記》等七本專書。 吳靜芬 醫師   心臟內科醫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委員。生於臺灣、長於臺灣的雌性哺乳類動物,

特徵是淚腺發達,年紀不小。熱愛所有一切能讓臺灣更美好的事物。 李紹榕 醫師    筆名「木容公子」,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EMBA97B會計及管理決策組,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曾任敏盛綜合醫 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2007/04至2012/05),亞東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2003/11至2007/03)。現經營「木容世家」部落格,與太 太Debbie Ni共同經營「醫界同盟」粉絲專頁。 林秉鴻 醫師   長庚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住院醫師、馬偕醫院兒科醫師、台安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現職新北市診所。專長:兒童皮膚、過敏免疫學。和平醫院《SAR

S隔離日記》作者,參與公視穿越和平紀錄片拍攝,醫勞盟成員。 亮亮 醫師   高醫醫學系畢業,醫勞盟發起人之一。現為醫師、皇冠雜誌專欄作家,撰寫「閃亮每一天」專欄。Facebook粉絲專頁:我是亮亮www.facebook.com/Shinyrabbit2 張志華 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畢,目前是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於2009年開始接觸臉書,主要是和朋友分享工作及教學經驗,不到一年時間,因朋友破5千人上限,便成 立了「張志華粉絲專頁」。接著又於2011/2/20成立了「搶救急診室」,目的在於建構安全和有尊嚴的急診工作環境。   「搶救急診室」 在2012/3/28發起的反暴

力活動,成功地促成急診醫學會、醫師公會和衛生署於2011/5/6召開了「醫院急診服務模式及安全強化之研商會議」。這 股「急診醫師利用臉書串聯來引領台灣醫療改革」的熱潮也被刊登於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Volume 377, Issue 9783, Pages 2083 - 2084, 18 June 2011)。   此外,針對2011年9月的台大愛滋器捐事件,也在臉書發起連署支持台大柯文哲醫師,藉機讓台灣社會認清處理病安議題該有的正確態度,活動發起一天內就收到3千人連署支持。   為了改善血汗健保、司法以刑逼民、醫護工作過勞等的「醫療崩壞」現象,張志華於臉書召集了

數十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於2012/03/26正式成立了醫勞盟〔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臉書專頁,企圖搶救白色巨塔及保障病人就醫安全。 陳佩琪 醫師   台大醫學系畢業,小兒科醫師,現任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 劉育志 醫師   外科醫師,筆名:小志志。執筆《皇冠雜誌》、《蘋果日報》專欄。著有《外科失樂園》(平裝本出版)、《刀下人間》(時報出版)、《醫療崩壞》、《公主病,沒藥醫!》(以上兩書皆華成出版)。   網站:《外科失樂園》surgeon.pixnet.net/;信箱:[email protected]。 蔡宏斌 醫師    北

醫醫學系學士、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生,現職台大醫院7D整合醫療照護病房主治醫師。美國腎臟醫學會老年 腎臟諮詢小組委員、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會理事、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 蔡秀男 醫師   醫勞盟法律顧問。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 班,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學士後醫學系∕醫學研究所/臨床醫學碩士,國立高雄大學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司法院司法人員研習所講座,現任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泌尿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法律智庫委員,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

盟成員,台灣醫療紛爭調解與仲裁研究臉書社團管理員。 錢建文 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現職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主任、彰化醫療界聯盟成員、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與推廣講師、台灣生態學會會員,定期贊助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醫改會,醫勞盟發起人與籌備會主委。 Maggie Lin 護理師    護理師。長庚技術學院護理系學士、輔英科技大學保健營養 系學士,現任長照老人養護中心護理師。現職護理師暨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發起人,雙主修護理與保健營養,曾旅居澳洲兩年,對澳洲勞動相關法律完整性及保護 勞工的各項權益印象深刻;熱愛護理工作且相信台灣人民值得更好的對待,目前致力

於提升台灣護理人員勞動權益,組織基護工會以保障台灣人民有穩定護理品質的 照護環境。 蘇柏熙 護理師   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系學士、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研究所專科護理師組研究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急診護理師、急診專科護理師,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專科護理師,急診外傷訓練(ETTC)、BLS、PALS指導員,臺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台中市義勇消防隊員。 彙編者簡介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簡稱台灣醫勞盟,TMAL)    為台灣醫師及護理師聯合發起的NGO組織,聯盟宗旨為提供病人安全、專業、有品質的醫療服務,捍衛醫療專業、榮譽、尊嚴、勞動安全與基本人權,避免不當 的醫療

健保制度與法制環境,繼續損害醫護與病患雙方的生命與健康,並改善台灣醫療制度崩潰危機,維持台灣醫療品質及提升病人安全。 編輯室報告 萬一,我們生病了卻找不到醫生 序曲 美麗的天空掉了一塊又一塊! 第一章 台灣醫療崩壞正在進行中,而你該怎麼辦? 實習醫師之死 醫德,在倒下之後 誰是醫療崩盤最無辜的受害者? 醫護荒、醫療難民即將層出不窮? 你知道,你受到的照顧品質正在流失嗎? 我們的媒體正在幹嘛呢? 邱文達:「請大家再給我一些時間。」 我們不要「醜人有救,病人無醫!」 像滲漏的水管般不斷流失的人才 老虎的眼淚 沒有醫療人權,哪來的病人安全? 有健保,沒醫生 醫療不

是麥當勞的得來速 什麼是血汗健保?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還便宜! 史上最大的詐騙集團──我看全民健保制度 台灣血汗健保,醫療崩壞加速中 醫療大崩壞前夕,如何力挽狂瀾? 患者的感謝,是醫護活力的泉源! 找回感動,真的很難嗎?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燭光 第二章 從台大愛滋器官捐贈事件看病人安全 預防愛滋器捐事件中發生「伯仁之死」憾事 我是柯文哲的太太,我抗議 只要燒死女巫而已嗎? 怠忽職守的,是誰? 讓人生氣的政府 愛滋器捐與柯醫師彈劾事件 從愛滋器官誤植的彈劾案,看急重症崩壞的現在進行式 這個教案不只SOP問題? 請給移植團隊溫暖鼓勵,不要忘記苦苦等候移植的病患!

我也不是一個好爸爸! 不責難匿名調查制度之必要──我看台大愛滋器捐事件 提升病人安全,讓醫院救命不害命 第三章 從邱小妹妹人球案到童綜合開腦名醫案 醫療的大難民時代來臨 我們為什麼輸了 開槍打死小鳥的,是誰? 醫療糾紛一定要這樣嗎? 值得讚揚的法官們 醫師不是殺人兇手 是恐龍法官?還是恐龍鑑定?醫醫相護?醫醫相害? 病人安全制度待建立 如何避免醫療崩盤?讓醫生救醜也救命?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醫療法制改革十大工程? 第四章 以刑逼民!從台大無膽法官案看醫護為何要逃離? 那些年我們一起被割的那個膽囊──醫師執刀首要考量公眾利益 親愛的病人們,對不起,害你們受驚了

別為難醫師與氣象預報專家了 醫糾刑訴泛濫,醫師依法行醫! 鐵血法官何苦以刑逼民 毛骨悚然的沉默 「□□□美□□」 下次我們還可以路邊救人嗎? 梅雨季目擊車禍救人記 不要再說醫療糾紛去刑化 搶救醫療崩盤,改革刑訴氾濫,諸法皆空行正義! 醫界殺手還有「健保黑箱審查大殺手」! 第五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醫護不要過勞死! 給親愛的學姐及我最愛的另一半,周醫師 瑩瑩,對不起 我的醫生就這麼死了,我以後怎麼辦? 過勞,不僅傷神且害命 拜託大老們別再說我們愛錢了 以人為本處,就是天堂 請給我繼續與死神搏鬥的勇氣 破窗效應的醫療人力 醫療體系崩盤,錢不是關鍵! 醫師的健

康是病人的幸福 「勞動人權」也是醫學教育失落的一塊 為何受僱醫師不能平等納入勞基法? 評鑑:在醫療雪地上又落下了冰雹 給同學、給健保制度下苦難的醫護醫事同仁、給自己 終曲 醫生,我的女兒心臟流血了! 台灣護理師的黑暗時刻(CNN iReport:The dark moment of nurses in Taiwan.) 醫學,幸福的所在 編後語 補破網 編輯室報告萬一,我們生病了卻找不到醫生 陳妍妏  說實話,我有一陣子很討厭醫生,尤其是急診室醫師。  因為大學對面就是某大醫院的關係,所以同學們生病了,自然而然

就是走過地下道,直接到醫院掛號看診。我記得那年夏天很熱,所以大家就買了小酒跟冰塊到宿舍小酌一杯。沒想到幾杯玫瑰紅酒下肚,室友突然全身發癢,不僅兩眼紅腫,身上還起了塊疹,可是那時已過宿舍門禁時間,不可能還有門診,所以我們只好去掛了掛號費很貴很貴的急診。  掛了號之後,我跟另外一位室友分坐在全身發癢的同學旁邊,拉住他的手不讓他抓癢,因實在不忍再見到他被一條條刺目鮮紅的血絲攀上,更不想看到隨後浮腫起來的那有如蠶寶寶般的疹子。可是我們等了又等,盼了又盼,就是不見急診醫師到來。這未免太奇怪了吧!既然名為「急診」室,怎麼一點「緊急」的感覺都沒有,反而還帶著廢墟般的幽靜,這跟我在美劇、日劇裡看到的都不一樣啊

!  終於,長廊盡頭傳來了有氣無力、啪哩啪哩的腳步聲,一位完全不像「喬治克隆尼」的急診室醫師終於出現了,披著皺巴巴的白袍,穿著藍白拖鞋加灰白襪子,頭髮像剛睡醒般亂翹,眼頭還有眼屎,臉臭到好像我們欠他幾百萬,彷彿他是來討債而不是來看病的。但衝著他身上掛著醫師證,我們也就過去看診了。  可是這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醫師啊,只冷淡的看了我同學的手一眼,問了一句:「會癢喔?」然後就低下頭去寫他的病歷,敲他的鍵盤,完全不理會我們也不說明病因。仗著自己有點醫學小常識,我就跟醫師說:「這是蕁麻疹吧?可以請醫師開瓶類似痱子膏的藥給他塗嗎?」這話果然引起了醫師的注意,他終於抬起他那顆大概有幾千斤重的頭,冷冷的說:「

是你醫生還是我醫生?」  我永遠忘不了那時受到的冷眼。  有趣的是,我的姐姐現在也是急診室醫生呢!最初他會選擇急診,其實我很意外,一來當然是我對急診的印象不好,二來是我姐的淚腺可是不輸黛玉的呢!果不其然,在執業的前些年,常常聽到她打電話回家哭,患者救不回來,他難過的哭了;病人搶救回一命,他開心的哭了;患者嫌棄他是「女」醫師,不肯讓他看診,哭了;病人跟他說:「醫師,謝謝你喔!」也哭了。  後來,又常聽到他得應付一堆奇怪的患者。也就是一群小感冒或是小挫傷的病人,因為懶得等門診,所以統統擠到急診室來掛號兼霸占床位,還抱怨急診動作太慢,怎麼沒有「立即」看診,完全不理會醫護人員正在隔壁床浴血奮戰,搶救一

條稍縱即逝的生命。  而最近一年,相較於哭泣的事,反較常聽到想轉職的事,且理由居然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廁所就在我眼前,但病人還想繼續聊天,讓我無法去上。」或是「病人常來急診室發酒瘋,動不動就要追打醫生或是投訴。甚至還在急救中,就被親友在旁威脅:『救不回來就告你!』」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醫病關係變成了這種模樣?醫師對病人冷淡,病人當醫護是僕人,到底問題是出在哪裡?  我想問「救命病棟24小時」的進藤醫生去哪兒了?我想知道熱血又熱心的「醫龍」到哪去了?身為醫師怎麼可以違背他的<希波克拉底斯醫師誓詞>,不僅不「視病如親」(話說,有時我們對親人也很冷淡……)還紛紛想從戰線上叛逃、退役呢?

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台灣的醫療崩壞了,且災情可能比日本還嚴重!」  什麼意思?那不是你們白色巨塔裡的茶壺風暴,與我何干?我不懂,拿著比我高很多倍薪水的醫護人員,為何有錢不賺,要學人家走上街頭,爭什麼勞動權益!我不解,「醫療崩壞」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很幸運的是,我找到了醫勞盟和一群熱血的醫護朋友,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很快地便找到了解答並集結成本書(雖然不見得是每個人都滿意的解答)。感謝參與本書的所有人,謝謝你們全力的支援,在我提出疑惑的黃金72小時內給予我所有的答案。我也終於知道為什麼進藤醫師跟醫龍都要去非洲行醫了,因為「在非洲行醫,他救活了病人,病人會用『生命』來感謝他;而在台灣行醫,病人

被救活後卻可能反過來砍你、灑冥紙或告你,或是跟你吵要健保還是自費,那一兩百塊要不要收?」  僅以這本書,獻給和我一樣對這題目關心的讀者,希望「生病卻找不到醫生」的情況,永永遠遠不會在我們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發生。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研究 -以宜蘭縣區域教學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中心診所線上掛號的問題,作者李繼元 這樣論述:

目錄摘要 IAbstract II誌謝辭 IV目錄 V圖目 VII表目 VIII第壹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第二節 研究目的 6第三節 研究範圍 7第四節 研究流程 7第貳章 文獻回顧 9第一節 服務品質 9第二節 服務接觸與實體環境 27第三節 服務流程與附屬服務 41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2第一節 研究架構 52第二節 操作性定義 53第三節 研究方法 62第肆章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分析 72第一節 一致性檢定及權重 72第二節 影響復健醫療整體服務因素之重要性分析 80第三節 不同屬性研究對

象對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看法 84第四節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綜合分析 92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3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第二節 管理意涵 108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0第四節 研究限制 113參考文獻 115附錄一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研究-專家問卷 133附錄二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正式問卷-專家版 138附錄三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正式問卷-民眾版 148圖目圖1-1 醫療爭議諮詢案件等歷年趨勢圖 2圖1-2 研究流程圖 8圖3-1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層級分析架構圖 52圖3-2 AHP 實施流程圖 65圖3-3 AHP問卷設計形式 66圖4

-1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要因權重統計橫條圖(整體結果) 74圖4-2 服務品質要素權重統計長條圖(整體結果) 75圖4-3 服務接觸要素權重統計表(整體結果)75圖4-4 實體環境要素權重統計長條圖(整體結果) 76圖4-5 服務流程要素權重統計長條圖(整體結果) 77圖4-6 附屬服務要素權重統計長條圖(整體結果) 78圖4-7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要素整體權重統計長條圖 78圖4-8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整體分析結果 79圖4-9 其他領域專業人員問卷要因權重分析表 84圖4-10 復健專業人員問卷要因權重分析表 87圖4-11 復健民眾問卷要因權重分析表 89表目表1-1台灣

人口重要指標大事記 1表1-2 102-106年復健治療申報醫療費用 3表1-3 103-107年宜蘭縣某區域醫院客訴案件統計表 4表2-1 服務的定義彙整表 10表2-2 服務品質定義彙整表 12表2-3 醫療品質定義彙整表 14表2-4 服務品質構面彙整表 19表2-5 服務品質因素歸納表 25表2-6 服務接觸定義彙整表 28表2-7 服務接觸構面彙整表 33表2-8 服務接觸因素歸納表 35表2-9 實體環境構面彙整表 38表2-10 實體環境因素歸納表 40表2-11 服務流程因素歸納表 45表2-12 附屬服務因素歸納表 50表2-13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之要因與要素分類表 51表3

-1 參與「專家問卷」之專家名單、職稱 53表3-2 「專家問卷」之意見彙整表 54表3-3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之要因要素彙整表 56表3-4 隨機指標表(Random Index,簡稱R.I)63表3-5 AHP評估尺度說明表 66表3-6 問卷發放統計表 68表3-7 整體問卷基本資料統計 69表3-8 其他領域專業人員基本資料統計 70表3-9 復健專業人員基本資料統計 70表3-10 復健民眾基本資料統計 71表4-1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之研究要因一致性檢定(整體結果)73表4-2 其他領域專業人員問卷要素權重分析表 85表4-3 復健專業人員問卷要素權重分析表 88表4-4 復健民眾

問卷要素權重分析表 91表4-5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要因權重綜合分析表 92表4-6 影響復健醫療服務因素要素權重綜合分析表 95表4-7 三家區域教學醫院復健專業人員問卷要因權重分析表 96表4-8 三家區域教學醫院復健專業人員問卷要素權重分析表 98表4-9 三家區域教學醫院復健民眾問卷要因權重分析表 99表4-10 三家區域教學醫院復健民眾問卷要素權重分析表 102

家庭暴力受暴婦女醫療服務利用與就醫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心診所線上掛號的問題,作者鄭雨農 這樣論述: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約有35%的婦女曾遭受過家庭暴力,而亞洲地區第一個實施家暴防治法的台灣仍是家暴頻傳。醫療機構往往是婦女在受暴當下首要求助的系統,不僅因其能治療家暴所造成的傷害,也能協助轉介至其他社福機構。國內外研究對受暴婦女在受暴當下之醫療求助經驗顯示受暴婦女對醫療服務利用的經驗多感不佳,且由受暴當下延伸到受暴後的身心症狀仍需醫療上的協助,然而現存文獻極少相關的研究探討受暴婦女整個醫療服務利用的歷程及其對醫療機構所提供之家暴服務的滿意度,因此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探討家庭暴力受暴婦女醫療服務利用的經驗,了解其在受暴前中後醫療服務利用的歷程及其對醫療機構所提供之家暴服務的滿意度。本研究採質性與量

性併行之方式,以開放式訪談大綱對四位家庭暴力受暴婦女進行深度訪談,並以自擬之結構式問卷對家暴服務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彙整統計資料後之研究結果如下:一、家庭暴力對受暴婦女身心狀況之影響受暴當下對受暴婦女的影響包括身體傷害、身體症狀及心理症狀。而當下造成的身心症狀可能會持續影響著受暴婦女,也可能產生在受暴當下沒有但在之後才出現的身心症狀。二、家庭暴力受暴婦女醫療服務利用情形受暴當下受暴婦女大多選擇求助於急診室,其就醫目的為尋求醫療、法律、安全及社會資源的協助,而受暴婦女本身、施暴者、醫療機構與其他因素會影響受暴婦女的就醫意願。就醫過程中,受暴婦女期待能獲得心理上的支持、醫療機構能提供獨立隱私的就

醫空間和安全的留觀場所、協助通報並轉介社會資源。而在受暴後其就醫機構的選擇則與健康因素有關,且就醫時不一定會主動表明曾經受暴之身份,醫療機構也不一定會主動詢問或發現其是否曾遭受過家暴。三、家庭暴力受暴婦女就醫滿意度及其對醫療服務利用之影響家庭暴力受暴婦女在受暴當下對醫療機構所提供之家暴服務的滿意度為52分(總分為100分),而其受暴當下就醫的滿意度會影響受暴婦女受暴之後對醫療機構的選擇與滿意度。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在臨床實務上,醫護人員能提供隱私及安全的就醫空間,醫療人員能以溫和親切不批判的態度診治及照護,並提供家暴處理流程、病情照護相關資訊及二次回診驗傷的服務。社工能在其就醫過程中全程陪伴,

並提供法律、社福機構聯繫轉介,最後在掛號、診療及診斷證明費用的部分能代為向社會局申請,而免向受暴婦女直接收取。在教育上,建議各醫療機構的人員都要受家暴相關的在職教育,提升其對受暴者辨識的敏感度及後續資源轉介相關資訊的了解。在政策上,建議在醫療資源較為不足之地區應提升診所對家暴處理的能力、加強醫療機構的對受暴者的篩檢與通報機制,並重視家暴後續輔導追蹤。在研究上,建議未來能以量性的方式探討受暴婦女在受暴當下及受暴後求助之醫療機構類型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並發展家庭暴力就醫滿意度量表。透過跨領域團隊的合作,期望能幫助受暴婦女恢復身心健康,在求助的過程避免遭受二次傷害,並早日遠離家庭暴力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