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室內設計作品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中原室內設計作品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景堯寫的 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 和張景堯的 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詳細顯示 - Feng Chia University AirPAC也說明:中原 大學室內設計系第十九屆畢業生出版] / 臺北市: 干你闢室: 二零零七中原室設/ ...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第二屆畢業作品集/ 洪世玲文字編輯 967 3441.2 ; 福星建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埕設計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鄭文惠所指導 吳奕萱的 畫中有「話」―― 陳澄波嘉義與淡水街景畫的空間敘事 (2021),提出中原室內設計作品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陳澄波、點景人物、日治時期、現代性、街景畫、本土意識、群眾、空間敘事。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建築碩士學位學程 宋玉真所指導 顏威龍的 中介空間的模式語彙之研究 -以新校園運動之八個中小校園建築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新校園運動、中介空間、模式語彙、姜樂靜、劉木賢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原室內設計作品集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原大學室設系聘短期助理教授(含)以上教師或短期 ... - 科技部則補充:博士論文及相關研究著作或創作作品集。 6. 可教授之課程及其內容大綱。 7. 其他: 四、收件地址 320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200號中原大學室設系收;信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原室內設計作品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

為了解決中原室內設計作品集的問題,作者張景堯 這樣論述:

  一棟很不一樣的校舍的成形之路。張景堯建築師最新力作,無私呈現。   「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是繼「築跡I」和「築跡II」之後,張景堯建築師事務所出版的單一建築作品集,內容詳細描繪了德思樓從規畫、建築、室內、景觀、家具、識別美工到公共藝術等的整全性設計過程。內容以豐富的文字搭配手稿、設計圖、施作圖和攝影照片等來訴說一棟有著重要精神意義的校舍重建的故事。   一棟建築物的完成,往往紀錄的是完工後美美的照片,但本書企圖呈現一個完整的輪廓,從方案發展到完工使用,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促成一個建築作品的完成,其背後人事物的配合以及精神上的共識,是一個與工程本身同樣重要的工作。本書選入了各個工

程階段的設計圖說,有潦草的發想手稿,也有交付現場的施作圖面,配合工程階段照片,帶領讀者走一趟我們走過的路,相信比只是刊載漂亮的攝影照片來得有價值。   我們希望這本書除了對曙光女中有其重要意義之外,也是對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們一本有趣的建築作品專集。我們的信念之一是:要談建築,蓋出來才算數。只留在圖紙上的美好設計如果不能付諸實現,就如同有夢想而沒有達成一般。「築光」正是一本記載著築夢踏實的建築故事書。   【出版社(大埕)簡介】   大埕設計為張景堯建築師事務所的合作夥伴,主要為出版事務所的作品集「築跡」系列,目前已出版第一、二冊,第三冊在籌畫中。大埕設計也從事規畫、景觀、室內、平面美工和公共

藝術等的設計委託。   作者簡介 張景堯   張景堯建築師1983年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並於1987年取得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在賓大時期,就曾贏得了在紐約哈林區社會住宅的學生競圖。也在往後的工作中,得到巴爾的摩建築學會的新人獎以及美國建築師學會的其他獎項。   張建築師在1992年取得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並於1995年取得台灣開業建築師資格。   張建築師先後任職於巴爾的摩的RTKL事務所以及DDG公司,並於2000年回台執業。在美時期,張建築師累積了許多商業綜合開發與都市設計的經驗,並與許多國際團隊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共同合作,設計了許多大型商業與住宅社區。   回台執業

後,張建築師先在台南執業,於2004年將事務所遷至台中。張建築師先後任教於逢甲大學、朝楊科大、成功大學、中原大學、東海大學等校。   張建築師在住宅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台灣建築獎和台灣住宅建築獎等國內主要獎項的肯定。2013年更獲得了象徵建築師最高榮譽的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除了住宅設計之外,供公眾使用的建築如學校、宗教、醫療、辦公、旅館、社會福利等,也漸成為事務所重要的工作項目。事務所的作品和張建築師所撰寫有關建築與環境的文章與論述也常發表於專業的建築與設計雜誌。 序言 前言             綜觀 方案發展 最終方案 建築空間 陸橋 景觀 公共藝術 工程實錄 鏡頭下

的 德思樓 後記 附錄 謝誌     作者序   2014年4月23日與姚校長第一次在學校碰面,開啟了德思樓長達三年的重建之路。這棟依創辦人天主教國際聖神會盧德思修女所命名的校舍,因老舊和空間不符合學校發展的需求而必須重新規劃設計,而我們能在其重建的過程中扮演設計者的角色,是極大的恩賜與榮耀。   在整個規劃設計過程中,最令我們感到溫馨的是做為業主的校方包括姚校長、董事們、修女們、李組長、金主任以及老師們一直保有高度的熱忱與參與感,且對設計單位有著相當大的尊重,使得工程的進行有如被祝福般地順遂。其中姚校長、李組長和金主任有如一個鐵三角組合,緊盯著規劃設計到工程發包施工的各項細節。有時

為了勘查材料廠商或討論工程上的問題,會突然出現在我們的事務所,也會為了我們提到某個可以參考的案例而馬上驅車前往考察一番。在初始規劃階段,姚校長也引介了校園規劃的學者專家與我們交流意見,著實用心良苦。   我們相信三個1/3的法則是成就一個建築作品的必要條件;好的設計(建築師)占1/3,好的業主(使用者)占另一個1/3,另外一個1/3就是好的建造品質(營造廠),缺乏任何一個1/3都無法產生一棟好的建築。我們有幸這三個1/3都具備,尤其感謝崑銘營造能夠排除萬難,完成了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程。   看著完工的德思樓,腦海裡仍不時會浮現陳修女開著手排檔的箱型車,帶著鐵三角三人組來接我們上車,去考察、

拜訪與本案相關的人事物,那是多麼令人感動的畫面。這些過程中的回顧在在的告訴我們:德思樓不再只是一棟校舍,她是學校深深期待的一個歷史事件,一個可以傳承的故事,也是一個新的精神象徵。   張景堯 2017夏 【關於德思樓】 天主教聖神婢女傳教會德國修女盧德思於1960年在新竹創辦曙光女中。 「德思樓」是為了紀念盧德思修女而命名。 原德思樓建於1965年,於1984年略有增建,是學校的中心建築,在拆除重建前,屋齡已逾50年。新的德思樓仍建築在原址上,只是總面積與功能有著顯著的擴大與增加。新的德思樓於2017年底完工揭牌,正式啟用。 我們雖然設計的是一棟房子,但我們先從校園的整體紋理、建築量體、開放

空間、動線系統、景觀植栽等做分析,再思考如何配置空間內容比原德思樓大兩倍以上的新建築。 【規劃】 不算大的校地被民權路切割為東西兩塊,東側幾乎坐落學校所有的建築物,西側則為球場和一棟老舊的校舍。東西校地之間的連結為一座水泥陸橋,因與德思樓「共構」,所以在本次工程也一併更新。 東側校地的建築配置呈反E字形的格局,靠東邊的校舍沿地界建築,另三幢與其直交而朝著民權路間隔排列,圍塑出兩個開放空間,一個在北,為操場用地,一個在南,為入口廣場。德思樓就位在分隔這兩個開放空間,同時也是居校園建築群中央的位置。原德思樓有三層,重建後成為了地下一層,地上六層樓的綜合大樓,除了一般的教室與專業教室之外,還有圖書館

、溫書中心、教研中心、社團教室、排練室、校史館、董事會辦公室、國際會議廳和祈禱室等。 學校各棟建築間的關係是相當緊密與緊湊的,彼此以面向操場或廣場的單邊走廊在各層相互串接。德思樓位於這個「交通網」的中央位置,同時又銜接通往西校地的路橋,所以規劃上必須兼顧整個學校的動線和學生活動的模式。德思樓是每天學生必經之路,在設計上各層的空間使用安排搭配南(海倫樓)北(涵德樓)兩棟的既有功能,讓新建築的完成強化了學校的空間使用強度,並給校園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設計】 在舊址上重建校舍,是對校園記憶的重新梳理,期能在尊重其歷史的同時,進一步發掘出原有的涵構中所隱藏的潛力與能量。德思樓的設計,就是在這樣的概念

下一步步展開的。

畫中有「話」―― 陳澄波嘉義與淡水街景畫的空間敘事

為了解決中原室內設計作品集的問題,作者吳奕萱 這樣論述:

本文以臺灣畫家陳澄波(1895-1947)嘉義與淡水街景系列畫作為例,嘉義為陳澄波自小成長的故鄉,他能以特殊的視角展開對原鄉景致的勾勒,蘊含他對在地的獨特情感與意義;淡水則是他1934年到1936年間經常寫生之地,喜用俯瞰視角繪寫紅瓦街景與山城港都,極富敘事性與故事場景感。筆者從四方面論述:第一部分透過畫面中點景小人物細節,包含族群、衣著、配件、畫面位置等,歸納人物在畫中的意涵。第二部分從街景空間的構圖、街景元素切入,整理畫作的視覺審美序列,探究其對鄉土的「觀看」與「凝視」特點。第三部分則承接前兩部分,對讀人物與街景之間的關係,探究陳澄波的畫作特色與地景文化,並思考陳澄波如何站在旁觀者的距離

,運用畫筆繪出多個瞬間的畫格,筆者試圖理解圖像背後的群眾意識與廣場意識。第四部份則處理日治殖民背景下,陳澄波如何透過官方畫展表達與再現,擺脫殖民體制下的觀景窗,以「全景」、「現代化」、「小人物」、「街道」破除遮蔽,強化真實而多元的現代化臺灣面貌與本土意識,進而呈顯「美學—社會—時代」的訊息。

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

為了解決中原室內設計作品集的問題,作者張景堯 這樣論述:

  「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是繼「築跡I」和「築跡II」之後,張景堯建築師事務所出版的單一建築作品集,內容詳細描繪了德思樓從規畫、建築、室內、景觀、家具、識別美工到公共藝術等的整全性設計過程。內容以豐富的文字搭配手稿、設計圖、施作圖和攝影照片等來訴說一棟有著重要精神意義的校舍重建的故事。   一棟建築物的完成,往往紀錄的是完工後美美的照片,但本書企圖呈現一個完整的輪廓,從方案發展到完工使用,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促成一個建築作品的完成,其背後人事物的配合以及精神上的共識,是一個與工程本身同樣重要的工作。本書選入了各個工程階段的設計圖說,有潦草的發想手稿,也有交付現場的施作圖面,配合工程階

段照片,帶領讀者走一趟我們走過的路,相信比只是刊載漂亮的攝影照片來得有價值。   我們希望這本書除了對曙光女中有其重要意義之外,也是對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們一本有趣的建築作品專集。我們的信念之一是:要談建築,蓋出來才算數。只留在圖紙上的美好設計如果不能付諸實現,就如同有夢想而沒有達成一般。「築光」正是一本記載著築夢踏實的建築故事書。   作者簡介 張景堯   張建築師1983年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並於1986年進入美賓州大學建築系,於1987年取得建築碩士。在賓大時期,就曾贏得了在紐約哈林區社會住宅的學生競圖。在往後的工作中,張建築師得到巴爾的摩建築學會的新人獎以及美國建築師學會的其他

獎項。   張建築師在1992年取得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並於1995年取得台灣開業建築師資格。   張建築師先後任職於巴爾的摩的RTKL事務所以及DDG公司,並於DDG工作至1999年決定回台執業。在DDG時期,張建築師累積了許多商業綜合開發的經驗,並與許多國際團隊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共同合作許多設計與規劃項目。   在2000年回台後,張建築師先在台南執業,於2004年將事務所遷至台中。張建築師先後任教於逢甲大學、朝楊科大、成功大學、中原大學、東海大學等校。   事務所在住宅設計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台灣建築獎和台灣住宅建築獎等的鼓勵與肯定,更於2013年獲頒象徵台灣建築師最高榮譽的中華

民國傑出建築師獎。事務所的作品和張建築師所撰寫有關建築與環境的文章與論述也常發表於專業的建築與設計雜誌。   序言 前言            綜觀 方案發展 最終方案 建築空間 陸橋 景觀 公共藝術 工程實錄 鏡頭下的 德思樓 後記 附錄 謝誌 前言   2014年4月23日與姚校長第一次在學校碰面,開啟了德思樓長達三年的重建之路。這棟依創辦人天主教國際聖神會盧德思修女所命名的校舍,因老舊和空間不符合學校發展的需求而必須重新規劃設計,而我們能在其重建的過程中扮演設計者的角色,是極大的恩賜與榮耀。   在整個規劃設計過程中,最令我們感到溫馨的是做為業主的校方包括姚校

長、董事們、修女們、李組長、金主任以及老師們一直保有高度的熱忱與參與感,且對設計單位有著相當大的尊重,使得工程的進行有如被祝福般地順遂。其中姚校長、李組長和金主任有如一個鐵三角組合,緊盯著規劃設計到工程發包施工的各項細節。有時為了勘查材料廠商或討論工程上的問題,會突然出現在我們的事務所,也會為了我們提到某個可以參考的案例而馬上驅車前往考察一番。在初始規劃階段,姚校長也引介了校園規劃的學者專家與我們交流意見,著實用心良苦。   我們相信三個1/3的法則是成就一個建築作品的必要條件;好的設計(建築師)占1/3,好的業主(使用者)占另一個1/3,另外一個1/3就是好的建造品質(營造廠),缺乏任何一

個1/3都無法產生一棟好的建築。我們有幸這三個1/3都具備,尤其感謝崑銘營造能夠排除萬難,完成了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程。   看著完工的德思樓,腦海裡仍不時會浮現陳修女開著手排檔的箱型車,帶著鐵三角三人組來接我們上車,去考察、拜訪與本案相關的人事物,那是多麼令人感動的畫面。這些過程中的回顧在在的告訴我們:德思樓不再只是一棟校舍,她是學校深深期待的一個歷史事件,一個可以傳承的故事,也是一個新的精神象徵。   張景堯 2017夏 關於德思樓天主教聖神婢女傳教會德國修女盧德思於1960年在新竹創辦曙光女中。「德思樓」是為了紀念盧德思修女而命名。原德思樓建於1965年,於1984年略有增建,是學校的

中心建築,在拆除重建前,屋齡已逾50年。新的德思樓仍建築在原址上,只是總面積與功能有著顯著的擴大與增加。新的德思樓於2017年底完工揭牌,正式啟用。方案A方案A,2014年5月28日,新竹,第一次簡報。這個方案其實最接近定案的方案,是從學校整體規劃與未來願景一起考慮,因而除了主體建築之外,也企圖將陸橋拆除重新設計,將其往北移,以上下半層的方式銜接2、3樓。本案納入一個鐘塔在西校區,做為陸橋西端的錨定,也兼有在視覺上平衡東西兩邊建築物量體的作用。本方案為5層樓高,各層空間如下:地下層:社團教室、音樂教室、倉庫、設備室。一層:國際教育廳、多功能教室、書庫、油印室。二層:圖書館、教室。三層:辦公室。

四層:祈禱室、校史館、VIP休息室、儲藏室。五層:祈禱室夾層、國際會議廳、交誼廳/多用途空間、休息室。這個方案因為陸橋暫時無法更動,使得因新陸橋而做的動線規劃得重新被審視而必須要修改方案的架構。另外學校希望可以考慮較為方正的規劃,以讓預算不會因為結構的複雜性而攀升。方案B方案B,2014年10月7日,新竹,第二次簡報。以方正的矩形為基本幾何,垂直動線(電梯/樓梯間)從方案A的東北角改為靠近海倫樓的西南角,並採取了圓弧線做為圍繞電梯的戶外直通樓梯的造型,以回應修女們希望有一些較不那麼剛硬的直線,以符合女校的性格特質。而祈禱室仍為建築外觀上的標地,惟改以方正的簡約形狀,覆以U型玻璃外牆,以期日間有

柔和的自然光,夜間則有燈籠般的效果。本方案為6層樓高,各層空間如下:地下層:社團教室、展演空間、倉庫、設備室。一層:閱讀中心、綜合教室、書庫、健康中心。二層:圖書館、教室。三層:教室、實驗室。四層:教室、實驗室、展示室、倉庫/準備空間。五層:國際會議廳、教室。六層:祈禱室、校史館、國際教育教室。這個方案將辦公室移除以增加教室的數量。國際會議中心位在祈禱室下方,以雙向階梯教室的方式配置,功能上以研討會為主,較難符合演講廳的功能。本案因祈禱室的外牆材料的特殊性與高預算,加上太過剛直方正,因而希望仍然回到方案A的精神做修改。

中介空間的模式語彙之研究 -以新校園運動之八個中小校園建築為例

為了解決中原室內設計作品集的問題,作者顏威龍 這樣論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歷經無數個空間場景的轉換,能讓各個獨立空間可以自然的連接與串聯,中介空間就是在各獨立空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可以觀察到中介空間存在於室內外之間或是連接著兩個相關連的空間之中,它可以扮演空間中的過渡空間、連接空間、媒介空間及邊緣空間。黑川紀章針對中介空間的特性提出了灰空間概念,若把空間比擬成色彩,室內空間為黑,室外空間為白,灰色則是來自黑白色彩混合後得到的顏色,那麼室內與室外的過渡空間即為灰色,便是灰空間的概念。 在我們生活當中總是有幾個空間會讓人感到印象深刻且富有生氣的空間,這些空間經常會在中介空間中產生,本論文以新校園運動中的台灣校園建築做為觀察對象,

並從這場新校園運動中挑選兩位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作品為例,列舉出八所國中小學的中介空間做研究,透過亞歷山大的模式語彙理論做為研究方法,將校園建築之中介空間轉換成容易理解的模式語彙,分析不同作品之中介空間的應用及空間的安排。 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到校園建築在這場校園運動中,校園空間變得豐富有趣,然而中介空間扮演著重要角色,使教育場所空間不再侷限一個單一獨立的教室,可以是半開放的空間、校園的角落或是一個階梯廣場,藉由中介空間的特性來延展教學空間上的彈性,而透過姜樂靜與劉木賢建築師的校園建築作品中的中介空間,可以讓我們深刻了解到校園中之中介空間的樣貌,不同的中介空間在應用上的不同表現,相信在未來能夠提

供設計者或參與設計的大眾在中介空間規劃設計上一系列的參考。